衛福部、國健署、健保署與台灣腎臟醫學會攜手四大醫學會發布可落地執行的腎病臨床照護共識 。
今年世界衛生大會已正式將慢性腎臟病(CKD)列為全球優先關注的重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本次共識的推出,更象徵台灣在慢性腎臟病防治布局上的超前部署,不僅與國際趨勢接軌,更展現在慢病管理領域的領先實力與決心。
CKD一條龍照護不漏接公私跨部門合作推出「第一份可執行的醫療路線圖」
衛生福利部莊人祥常務次長說明,這次共識是結合各大醫學會的最新臨床證據與本土照護經驗,將全國腎病照護「流程化、標準化、可追蹤化」,把過往較為抽象的「知道要做什麼」原則,轉化為「每一步該怎麼做」的具體流程,讓理論不再停留在教科書式的指引層次,而是真正落地成為各級醫療院所都能遵循的作業準則。
台灣腎臟醫學會許永和秘書長也舉例,過去指引常提醒要控制三高在目標值內,但未明確列出何時應調整藥物、何時需要轉診,第一線醫療人員往往得自行判斷,而不同科別的處置標準不一致,患者可能在反覆轉診中失去追蹤或面臨資訊斷層。在新的共識中,除了設定明確的達標值外,也列出具體轉介標準,讓醫護人員可以依照SOP及時調整治療計畫,不再各自摸索,而是有一套清楚、可直接遵循的流程,也讓患者不會因而錯失黃金介入時機。
跨專業團隊照護落地早期篩檢與個人化治療刻不容緩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平均每八位成人便有一人受影響,卻僅約一成患者實際知曉自身病況,許多人往往等到腎功能明顯惡化後才被發現,形成隱性卻龐大的健康危機。健保署陳亮妤署長表示,正因如此,健保署推動腎病整合照護已在臨床看到具體成效,透析患者總數下降,且加入共照制度的患者十年內洗腎風險是未加入者的十分之一,顯示「早期預防」能有效延緩腎病惡化。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陳宏麟理事長也提醒,關鍵在於及早辨識高風險族群並落實定期腎功能檢查,具任何風險因子者應每年篩檢,一般成人亦應依年齡定期追蹤,以便早期發現、及時介入。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施錦泉 監事會召集人說明,腎功能篩檢應同時檢查腎絲球過濾率(eGFR)與蛋白尿檢驗,只要任一項出現異常並持續三個月以上即可診斷為 CKD,需由醫師進一步評估與追蹤。台灣腎臟醫學會邱怡文監事也補充,臨床應會依 eGFR 與 UACR 兩項指標進行風險分級,作為個別化治療與照護策略的依據,以提供更精準的腎病管理。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李貽恒理事長指出,CKD患者常合併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需由跨專業團隊依腎功能分期制定個人化三高(血壓、血糖與血脂)控制目標。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楊偉勛理事長也提醒,除了三高控制亦應依年齡與共病個別化調整,也需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如戒菸、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等。台灣腎臟醫學會邱怡文監事則補充,共識建議應依據CKD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與共病狀況提供具有實證的藥物治療,並在腎功能惡化快速、蛋白尿嚴重或血壓難控等必要情況下及早轉介腎臟專科、即時監測病程,以降低透析與併發症風險,提升生活品質。
搶先WHA 超前部署落實健康台灣願景減少慢病負擔,邁向全民健康
腎臟病、三高等慢病已長期影響國人的生活品質並增加醫療支出,成為亟需正視的公共衛生課題。國健署沈靜芬署長表示,台灣早已超前部署相關防治工作,包括下修成人健檢年齡至30歲、強化腎功能篩檢項目、以及社區及基層積極推動腎病識能等,以提升民眾慢性腎臟病風險意識與自我管理,促進臨床共識落地。今年世界衛生大會(WHA)正式將慢性腎臟病列為全球優先關注的重大非傳染性疾病,更進一步印證台灣在防治方向上的前瞻性與正確性,也證明此次推出的共識不僅與國際趨勢一致,更是領先一步的實際行動。
衛福部莊次長指出,台灣擁有完整的健保體系以及龐大的健康資料庫,具備推動早期預防與整合照護的優勢,此次建立的台灣腎病臨床照護流程共識,正是從政策願景落實到臨床的關鍵一步,象徵台灣邁入慢病整合照護的新階段,展現與國際同步、甚至率先實踐的決心與能力,帶領社會邁向2030前降低三高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三分之一的「健康台灣」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