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像能夠快速生成的年代,電影資料館像是國家文化的記憶體,保留人們過去的生活樣貌與時空地景,同時也持續接應對未來的想像。「記憶返航:流動中的影像典藏」國際論壇活動首先邀請到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致詞揭開序幕:「影視聽中心今天第一次舉辦國際論壇,對文化部、對台灣來說,都是意義重大的時刻,因為我們可以在電影典藏與修復的專業項目更往前、更國際接軌。」她進一步表示:「電影的保存在時間的長河裡至關重要,科技的變化和速度改變了人們的時間感。因為這個高速的變化,所以我們相對也更珍惜過去緩慢而美麗的光影記憶,同時讓我們對未來保持希望。」
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褚明仁也表示:「電影的典藏修復就是一個文化記憶的重現,很謝謝世界各地電影資料館的館長、專家來參與影視聽中心第一次舉辦的國際論壇,希望對影像修復典藏有興趣的各位,這兩天都能滿載而歸!」
國際論壇活動第一天接力以四場國際講座「走進泰國電影資料館:歷史、使命與未來之旅」、「日本電影典藏的制度發展與當代挑戰」、「當影像開口說話:關於視聽錄製與博物館敘事」、「回望與前行:韓國映像資料院的使命與願景」,一場國際交流座談「重構亞洲電影史:典藏記憶與跨國對話」,以及一場「從膠片典藏到影像近用」電影放映與導讀活動,和參與者一同打開視野,親自感受歷史影像的魅力,並從頭回顧各國電影資料館草創發展的一路走來。包含人力資金短缺、官方政府的制度化挑戰,影像作品再次與民眾接觸的感動、之所以堅守工作崗位的初心和熱情,讓人感同身受投入文化產業的不容易。
泰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山猜・喬提羅薩尼,在國際講座「走進泰國電影資料館:歷史、使命與未來之旅」就分享:「現在電影的數位修復完全不可能用AI全自動進行。因為電腦會將畫面的一切修到乾淨整齊,但有很多畫面的韻味、美感是來自那些具有人性化的小瑕疵,若要保留這些畫面的生動,我們還是仰賴人工執行修復,才能平衡電影本身的藝術性。」盡管科技發展快速,各國電影資料館都有感「純手工」在電影修復典藏的工程的不可取代性。
同時副館長山猜和日本國立映畫檔案館館長岡島尚志、韓國映像資料院院長金弘準一樣,認為電影影像承載著國家的文化精神,也隨著時間陪伴人們重新詮釋歷史,是深化與連結身分認同相當重要的媒介。山猜副館長也提到,「現在非常仰賴社群平台做推廣,我們也認為應該要關注年輕人如何使用這些素材。泰國電影資料館就在網路上釋出許多1970年代的影音檔案,再經由年輕人創作有趣的改編,我必須說他們的創意開闊我的思維,讓我完全大開眼界。」呼應金弘準館長所言,現在他主導韓國映像資料院的方針即是「使用率大於典藏修復」,「現在韓國影視作品推陳出新的速度非常快,我們希望可以透過歷史影像資料、作品的公開更和社會大眾產生連結。」團隊致力於社群平台的經營,他也開玩笑表示自己此刻相當緊張興奮!因為現在韓國映像資料院的官方YouTube頻道已經快要突破百萬訂閱,「這絕對是我們致力推廣韓國影像文化一個重要的時刻。」
而面對影像素材保存的難題,岡島尚志館長就特別提及:「在日本,我們俗話說世界上最可怕四件事物就是『地震、打雷、火災、爸爸』,而今年我們大概可以把『爸爸』改成『熊』!」結合近期國際新聞現況的幽默發言引來全場笑聲一片。岡島尚志館長表示,日本的天災頻傳造成文物典藏的困難,同時回望歷史,我們更無法忽視因為戰爭的人為破壞,一切都與一個國家的電影典藏留存率息息相關。
而美國畢夏普博物館歷史學家暨檔案策展人迪索托.布朗也在「當影像開口說話:關於視聽錄製與博物館敘事」講座上展示一系列關於夏威夷的珍貴歷史史料,邀請所有人觀看威基基海岸八十年來的街道變化,他作為十九世紀著名夏威夷史學家兼作家 John Papa I‘i 家族的一份子,特別感同身受世代之間傳承記憶的重要性。布朗先生就表示:「所謂的記錄,重點不是保存重要的人事物,而是那些生活當下最不起眼、最微小的事物,那些日常的細節才能真正幫我們訴說屬於我們的故事。」
「記憶返航:流動中的影像典藏」國際論壇匯聚電影資料館、博物館工作者,以及影視科系學生與從業人員共襄盛舉。透過第一天馬拉松式的專業交流,增強了亞洲區域的電影資料館館際之間的情誼,讓人期待未來拓展精彩的國際合作,回饋來自世界各地的影迷觀眾。明(14日)天將以國際講座「重拾被遺忘的影像:東南亞女性與影像典藏的集體實踐」邀請到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培訓與推廣協調員麗莎波納.拉曼主講分享、國際交流座談「影像近用的多重路徑:從檔案到創新應用」接續討論,希望從影像的記憶返航之路,能凝望未來的趨勢,重新定義視聽典藏與社會、文化、藝術之關係。
更多相關資訊可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官網:https://www.tfai.org.tw/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