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合照
台北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簡稱林鐵及文資處)今(5)日假臺北101双融域 AMBI SPACE ONE舉辦《山林軌跡的回響—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沿線山村聲音地景》發表記者會,正式公開「聲音地景採集研究計畫」成果。此計畫深入鐵道沿線的生態與人文,將自然聲響與居民故事轉化為各車站的聲音地景,呈現阿里山文化景觀的生活紋理與獨特內涵,讓大眾從「聽覺」重新認識阿里山林鐵。
聲音的旅程:重返阿里山的百年鐵道與聚落
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是臺灣首處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全長逾70公里,一路從海拔30公尺的嘉義站攀升至2,451公尺的祝山站,串連20座具自然、生態、產業與人文特色的車站。阿里山林鐵不僅保存了車輛、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更承載了無形的聲音記憶與日常故事。本次計畫以「聲音」作為媒介,紀錄林鐵沿線的自然生態與聚落生活,讓人們在火車鳴笛、蟲鳴鳥叫、居民談笑與工務作業聲中,重新感受阿里山的文化厚度,打造閱讀與想像並行的阿里山地圖。
延續口述歷史 8大車站45據點 共築阿里山無形文化的聲音地景
林鐵及文資處自109年至112年已完成兩期口述歷史計畫,訪談沿線35位耆老,紀錄居民生活與聚落故事。《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沿線山村聲音地景採集計畫》延續口述歷史基礎,歷時一年,走訪北門、竹崎、樟腦寮、獨立山、水社寮、奮起湖、十字路與祝山等8個車站,建立45個聲音據點,以「聲音」擴展文化景觀的內涵,採集內容涵蓋跨海拔高度的自然聲響、映照地方文化的聚落生活、重現鐵道職人的工作日常及生命歷史傳承的人文故事等四大面向,讓阿里山的文化資產不僅止於影像與文字,更具多感官的詮釋。而聲音資料庫未來將成為研究阿里山林鐵文化生態的重要基礎,提供民眾、學界及鐵道愛好者更多元的認識途徑。
跨季節與地域的聆聽:藝術家眼中的阿里山聲音地景
負責本計畫聲音採集的藝術家吳燦政認為,阿里山林鐵聲音資料庫的建立,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展現,更是對人類感知、文化深度與在地土地連結的深刻探索。本計畫委由合方創意團隊及藝術家吳燦政經過長達一年的聲音採集,跨越不同季節與海拔高度,訪問沿線聚落的居民、林鐵退休與現任員工,透過了解受訪者的生命故事與背景,發掘聲音紀錄的內容,從道班修理軌道的金屬聲,到黎明初曉時陸續出現的登山客足跡聲,逐漸擴大到高山低谷各種豐富的動植物聲響,集結成阿里山獨特的聲音地景特色。這些素材已上傳至國際聲音平台radio aporee,期望透過聲音讓世界各地都能由聆聽認識阿里山與林業鐵路。
阿里山不是只有眼前的風景 更是無止境的聲音記憶
林鐵及文資處處長王昭堡表示,阿里山不只是山林中的風景,而是一場跨越百年、充滿生命記憶的回響,而《山林軌跡的回響》不僅是一次研究計畫的成果發表,更是一份讓阿里山「被聽見」的邀請,誠摯邀請各界好友一起聆聽屬於阿里山的聲音地景,展開一場與山林對話的聲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