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6

台灣「糖尿病時鐘」快轉 每3分鐘新增1人確診 國際血糖管理趨勢:腸泌素控糖,兼顧器官保護助減重!

                       手臂痠痛意外發現糖尿病 乖乖吃藥3年控不住血糖
婦人開始針劑治療3個月逆轉勝 糖化血色素達標
台北訊---控糖找健康!今年56歲的涂女士有糖尿病家族病史,3年前因手臂痠痛就醫,意外檢查出第二型糖尿病,從此開始每天一顆降血糖藥物的生活。沒想到,規律服藥,血糖卻仍控制不佳,今年5月膝蓋痛到無法行走,影響爬山興趣,再次就醫檢查才發現血糖大失控。
幸好,涂女士後來在醫師建議下接受針劑腸泌素治療,短短3個月就讓糖化血色素指數從9%降至6.3%,不僅改善血糖,體重減輕,並且在搭配復健下,恢復每天可以走1個小時、約1萬步的健康自在生活,因此還號召家人同事加入抗糖的新生活
台灣糖尿病2大現象:患者高齡化、病齡長期化
猜猜台灣的「糖尿病時鐘」有多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根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國內每年約新增16萬名糖尿病患者1,相當於每3分鐘就有1人新確診,糖尿病儼然已成為新一代的國病。若進一步分析,可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是糖尿病的最好發族群,平均每2位糖尿病患者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1
除了患者「高齡化」之外,國內糖尿病也因患者年輕化而面臨「病齡長期化」的問題。研究資料顯示,台灣第二型糖尿病的年輕族群新確診者變多,以40-64歲患者占比59%為最高1。而且,可能受生活作息不正常、偏好甜食和精緻化飲食等影響,近年20-40歲年輕族群確診糖尿病的比率也快速上升2,令人震驚。
血糖管理趨勢:血糖達標+保護心血管防共病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不單純只是糖尿病,還會侵犯身體的大血管和小血管,提高併發心血管疾病甚至心臟衰竭的風險1。因此,國內外糖尿病管理專家一致認為,正確的糖尿病控制,除了讓飯前血糖、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都達標之外,也要早期控制三高,以降低心血管共病的風險1
控糖好幫手!腸泌素4大控糖方法解密
杜思德理事長表示,要達到理想的控糖目標,健康生活形態的飲食和運動絕對不能少,適當的藥物治療則可發揮事半功倍之效。目前臨床使用的抗糖尿病藥物眾多,各有不同的機轉,像是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雙胍類藥物(Biguanide)能避免血糖高時繼續釋放肝醣、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能促進腎臟排出糖份3。其中腸泌素(GLP-1 RAs),研究證實可幫助8成病友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保護心血管健康,降低共病風險,有助減輕體重4,因此被國際糖尿病治療指引列為控糖達標的好幫手,建議合併心血管疾病者優先使用567
家庭醫學科醫師陳宏麟是前述涂女士的主治醫師。他也提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不佳。WHO資料顯示,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近5成未達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目標9,因此併發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1112,且高達9成體重過重或肥胖10
而腸泌素則可透過4種不同機轉,幫助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地控糖達標,並且做好體重管理。陳宏麟醫師解釋,腸泌素的4大機轉,包括:(一)作用於肝臟,可降低肝臟葡萄糖新生,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二)作用於胃,延緩胃排空速度,減少飢餓感;(三)作用於胰臟,在人體需要胰島素時分泌較多胰島素,需要量較少時減少分泌,避免低血糖;(四)作用於中樞神經,抑制大腦的食慾中樞,產生飽足感,避免飲食過量13
拒被糖尿病綁架人生 糖胖症與老人控糖需更積極
糖尿病對人體的危害大,杜思德理事長與陳宏麟醫師共同呼籲,患者務必做好血糖管理,其中有體重困擾的第二型糖尿病病友與老年糖尿病患者,更要留意。如果本身也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可優先考慮使用腸泌素8另外,腸泌素有不同選擇,包括健保給付的新藥在內,已有每週1次、每天1次和每天2次等多種的不同選擇,建議病友與醫師充分討論,找出個人的最佳控糖之道,翻轉血糖人生。
Reference》:
1.      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by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2.      前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97-97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健署民國102-10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3.      2020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
4.      Pratley RE, Aroda VR, Lingvay I, et al. Semaglutide versus dulaglutide once weekl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SUSTAIN 7):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b tri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8;6(4):275-286. doi:10.1016/S2213-8587(18)30024-X
5.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es, 2018. A Consensus Report by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EASD)
6.      Melanie J. Davies, David A. D’Alessio, Judith Fradkin, Walter N. Kernan, Chantal Mathieu, Geltrude Mingrone, Peter Rossing, Apostolos Tsapas, Deborah J. Wexler, John B. Buse
7.      Diabetes Care Sep 2018, dci180033; DOI: 10.2337/dci18-0033
8.      Diabetes Care 2020 Jan; 43(Supplement 1): S98-S110
9.      Casagrande SS et al. Diabetes Care. 2013;36(8):2271–2279.
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 and overweight fact sheet. 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media/en/gsfs_obesity.pdf. Accessed May 8, 2017.
11.    Low Wang CC et al. Circulation. 2016;133(24):2459–2502.
12.    Martín-Timón I et al. World J Diabetes. 2014;5(4):444-470
13.   2型糖尿病的藥物治療(2020修訂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