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老,是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照護與關懷更是近年來台灣社會的重要議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長年推廣弘揚孝道,從幼童到全齡,從個人到家庭,我們發現孝順,就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愛的表現。今年弘道再次攜手瓦城泰統慈善基金會,共同舉辦第25屆全國世代家庭孝親表揚,在今年的全國世代家庭孝親表揚,共報名124戶、表揚100戶,表揚項目包含「三代同堂」、「齊心團結」、「溫暖貼心」、「嶄新樣貌」等獎項,更將從各表揚項目中,再特選出「年度十大孝親家庭」頒發《瓦城孝親獎》作為年度最高榮譽獎。並於10月20日(日)共同舉行「第25屆全國世代家庭孝親表揚大會」,將透過這些溫馨又兼具創意的成功案例,獎勵跨世代的創新微孝家庭,透過孝順,喚起大眾「愛家」新觀念,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串起充滿愛與幸福的家庭與社會。
透過「孝順觀念調查報告」,發覺跨世代孝順觀首重「尊重」,孝行則創意多元。
今年五月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瓦城泰統慈善基金會更攜手進行「2019孝順觀念調查報告」,解密現代孝順觀念與行動,訪問不同世代的族群,分析結果的前三名:「尊重支持」、「看見長輩的需要」、「關心陪伴」,可以藉此看見因時代更迭,孝順觀念與行動也與時俱進,在支持父母的方式上,也更不局限於傳統型式,更加創意及多元。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王乃弘董事長表示 : 除了透過「2019孝順觀念調查報告」,探討了解跨世代孝順觀念行動差異外。弘道舉辦全國世代家庭孝親表揚,至今已25年,期待挖掘與分享台灣各地的孝親故事。在今年數百個報名家庭提供的小故事中,我們更發現現代的孝順,不是個抽象的概念,也沒有固定的公式,而是深刻融入生活中的每個微小貼心舉動,在家庭中,每個成員透過細膩的體貼觀察,付出行動奉養父母,在年輕晚輩們身上,更發現他們更懂得利用科技,透過網路自學相關熟齡照護知識,關心照料長輩的日常生活,也會透過社區據點等外部資源連結,為長輩創造社會參與機會,活絡豐富長輩老年生活,帶來整個家庭的和諧與歡樂。
瓦城泰統慈善基金會吳丹鳳執行長也表示:「孝順是能被感染的,也是值得被鼓勵的。今年是瓦城泰統慈善基金會連續三年與弘道共同推動孝親模範表揚,為社會發現孝道的新榜樣,我深信社會中有非常多孝順的家庭故事值得人們仿效,也希望再次呼籲『孝順就是愛的表現』觀念,鼓勵人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小地方隨時行孝。今年我們從所有獲獎家庭中,再選出十組孝順家庭,另頒發《瓦城孝親獎》象徵年度最高榮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孝順方式,每個家庭也都有自己的孝順故事,未來我們也將繼續與弘道攜手,藉由表揚孝順家庭故事,喚醒社會重視老人、孝順長輩,進而重建良好的家庭關係,鼓勵現代人發揮創意表達孝心。』
以下皆為《瓦城孝親獎》孝親楷模家庭:
齊心團結獎得主:長者傳授技藝,以身作則行善,全家義剪送愛長達20年!
獲獎者沈駿魁一家:出生於民國10年的沈爺爺為虔誠的基督徒,二兒子瑞昌回憶:『從小就開始跟著父親一起上教會,每次教會有需要幫忙,爸爸總會帶領全家一起服務,從窮鄉僻壤的安養機構,到慷慨捐輸解囊都可以看到爸爸的身影。爸爸做了超過一甲子的理髮師,從小時候印象中爸爸忙碌的身影,到現在高齡99歲的爸爸一樣沒變,他總是用愛教導我們,讓我們知道以身作則行善的重要性。』沈爺爺一家從921大地震之前,每年都會全家大小一同前往埔里為將近100人進行義剪服務,持續20幾年下來,縱使到了即將滿百歲的年紀,也還在持續這樣善舉,而孫子佑民也在沈爺爺的影響下,國中畢業後開始主動到理髮店裡幫忙,至今不僅完全承襲爺爺的好手藝,在爺爺與爸爸的義剪服務隊中,也常常能看到佑民忙碌卻開心的身影。
對於獲頒孝親楷模,兒子瑞昌也開心的表示:『爸爸現在逢人就講,本來家人還有點擔心爸爸是否要奔波到台北領獎,但當我問他要不要一起去台北時,他一口答應而且充滿對台北行程的期待,我們也只好順著老人家,同時也心想剛好帶爸爸一起到台北領獎順便旅遊,爸爸應該會非常開心。』瑞昌也表示:『爸爸的理髮廳現在由佑民經營,佑民跟爺爺感情也相當好,除了忙店裡的生意,佑民有空也會常常到2樓爸爸住的地方,照顧並陪伴爸爸聊天,我們也常常全家車開著就出門散心旅遊,我覺得為人子女孝順是應該的,陪伴父母看著父母開心就是我們最大的快樂。』
齊心團結獎得主:重組家庭幸福接力
六姊妹用心凝聚愛,自創爺奶專屬貼圖討歡心!
獲獎者李清和、李吳甚一家:李清和阿公與李吳甚阿嬤年輕時經歷配偶過世後,帶著各自女兒重組家庭,雖然作為重組家庭,但6名女兒在愛的養育下長大,總是不分你我,齊心盡力以孝順兩老,小孫女靖怡也回憶:『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完全沒有看過家裡有任何吵架或紛爭,唯一有的就是外公外婆像情侶間親密的鬥嘴,』靖怡也強調:『媽媽從來沒有告訴我應該做什麼或怎麼樣才是孝順,我們就是自然而然覺得做了這些,阿公阿嬤就會開心,讓家庭裡的每一份子開心,是最自然不過的事。』靖怡也打趣的表示:『阿公跟阿嬤自從收到瓦城孝親獎的入選通知,就一直很興奮,包括阿公準備了西裝,阿嬤準備了旗袍,兩個人每次提到這件事都笑呵呵,我還偷偷去把入選通知表框給阿公一個驚喜,看到他們兩歡欣鼓舞的表情,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早年的台灣,由於民風較於傳統與保守,再婚男女承受的眼光與壓力不是現代社會所能想像的,高齡90歲的李清和阿公與李吳甚阿嬤經歷最困苦的年代,含辛茹苦拉拔六位女兒成年,六位女兒也非常懂事體貼,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也經常思考並探聽兩位老人家心底的願望。2013年,適逢宜蘭不老節推出婚紗圓夢活動,由於李吳甚阿嬤一直覺得當年沒有拍攝婚紗是心底的最大遺憾,因此小孫女靖怡與媽媽商量後,偷偷幫兩老報名,阿嬤得知後又驚又喜立刻滿口答應,也圓滿了年輕時的遺憾與失落,而平常喜歡唱歌的李清和阿公一直都是當地社區裡的名人耆老,家裡一直有一台用了20年的卡拉OK機,在阿公90歲大壽的同時,全家也邀請阿公到KTV舉辦了一場熱鬧的壽宴,靖怡回憶:『別看阿公已經90歲了,他一拿到MIC其他人根本都搶不到啊。』
目前李清和阿公與李吳甚阿嬤每年都會固定一同參加進香團旅遊,六位女兒只要沒事,一定會陪伴兩位老人家一同前往,從日本到台灣各地,都有李清和阿公一家的旅遊足跡,目前擔任護理工作的的靖怡,在忙碌工作之餘也經常藉由相機紀錄兩老的身影與全家的大小事,靖怡最近更花了將近8個月製作一組完整40張的line貼圖,裡面不止有阿公跟阿嬤各種逗趣的表情,更有姪女乃至其他家庭成員的身影,靖怡指出:『我很喜歡看阿公阿嬤露出驚喜的表情,因此我常常會帶著他們去做他們沒做過的事,像吃麥當勞,用手機給他們看他們自己的貼圖,這些都是很簡單的小事,但看著他們滿足與驚喜的表情,我就很開心,從小看著阿姨跟媽媽與阿公阿嬤的感情。
獎項名稱
|
獎項說明
|
三代同堂獎
|
三代同堂或多代同堂家庭,與父母長輩間的溫馨點滴,家庭互動和樂之家庭。
|
溫暖貼心獎
|
在日常生活裡體貼並同里長者老化生活需要,創造溫暖貼心的行動。
|
齊心團結獎
|
家族共同照顧或陪伴長者,凝聚、維繫各家人之間緊密情感。
|
嶄新樣貌獎
|
跳脫傳統,長者透過經驗傳承、協助年輕世代,或晚輩鼓勵長輩自我實現,完成夢想。
|
瓦城孝親獎
|
評選團將自上述100戶獲獎家庭中,特選出「年度十大孝親家庭」頒發之。
|
新聞聯絡人:
陳佩曲
|
04-2206-0698 #362
0918-130-975
|
chu1122@hondao.org.tw
|
附件一:更多孝親楷模得主感人故事
嶄新樣貌獎得主:是婆媳也是師生,透過繪畫加深情感親密,開拓家族共同話題。
獲獎者陳英妹一家:年輕時就守寡的奶奶,獨力撫養5個孩子,子女陸續成家立業後,奶奶放下養育重擔,與情同姊妹的弟媳同住,與兒子比鄰而居,互相照顧,卻也保有生活空間,過著含飴弄孫、拈花惹草的老年生活。前年,奶奶的媳婦-梁錦貞,被邀請擔任附近據點的繪畫老師,遂邀請奶奶共同參與,從此,婆媳間多了一層師生關係,開課以來,奶奶每周都很期待繪畫的課程,認真上課積極發問,也與其他長輩討論切磋畫技,努力發想不同的畫法或構圖,讓自己的作品更精進,在家也不斷練習,常常與「梁老師」討論畫作討論到忘記用餐呢!在家族聚會的時候,奶奶的繪畫學習過程,更成為全家人熱愛的共同話題。在媳婦貼心的帶領下,因為繪畫,奶奶的心胸跟視野更為開闊,與兒孫們有更深一層的連結;也因為繪畫,奶奶自我療癒,得到更輕鬆開朗的心情,也增加自我價值感,認識更多的新朋友,擁有與以往不一樣的精采人生。
三代同堂獎得主:家族漁業齊心奮鬥,共同規劃,創造野食「辦桌」的旅遊回憶。
獲獎者鄭正夫、鄭許秀月家庭:以漁業維生的鄭正夫爺爺,為了養家出海捕魚,太太則至市場賣魚,隨著子女長大,大女兒、大兒子也返回家鄉,承擔家族企業的重責大任,每逢休假,其他家族成員們也會返家幫忙叫賣,為家族企業共同努力。除了嫁出去的女兒外,其餘成員皆都居住在兩棟打通的家宅中,下班後,大家都會與爺爺奶奶一起吃晚餐、看電視劇,共享甜蜜的家庭時光。
為了凝聚家人間的情感,每到過年,全家會規畫家族旅遊,開著三四台車一起出動,也會帶著鍋碗瓢盆、桌椅,到了當地就地買食材,憑著從事漁業挑選新鮮食材的好眼光與家中的好手藝,直接在外「辦桌」,在外享受著家中最熟悉的好味道。此外,全家更曾共同存錢規劃長達兩年,籌備多達二三十人的家族日本旅遊,有了這次特別且難忘的回憶,全家回來後,就馬上迫不及待的想再存錢規劃,等下次再共同出遊一次。
溫暖貼心獎得主:即時吸收新知,無微不至照顧呵護失智奶奶,十年如一日。
獲獎者陳周玉家庭:由奶奶親手照顧長大的孫子孫女,祖孫之間情誼深厚,在發現奶奶罹患失智症後,孫子女一肩扛起照顧責任,研讀專業書籍並上網爬文,積極了解失智照顧相關資訊,也帶著奶奶上樂齡課程,更透過各種不同的陪伴小活動,看律動節目,鼓勵奶奶肢體運動,只為讓奶奶失智的病情能夠穩定。每到休假日,更會安排與親友一起活動聯絡感情,維持奶奶的社會參與活絡度。雖然,奶奶病情沒有因細心照顧而停止惡化,但孫子仍舊穩定、溫柔地侍奉她。孫子說:「現在的奶奶就像個孩子一樣,需要哄著陪著,一樣需要家人的鼓勵。」
在家中,孫子收藏著長輩在照顧機構的手作作品,細數著長輩多年的變化,從言談中與如數家珍的過往,感受到晚輩溫暖而有愛的孝心,此外,孫子女也會考量長輩身體退化而準備的居家設施,如房間到廁所的手扶裝置、專程替奶奶找的手推助行車,家中處處是奶奶生活的軌跡以及孫子累積近十年的用心。日常生活的照顧,雖平凡卻不簡單,也早已內化為孫子夫妻的生活DNA。
嶄新樣貌獎得主:憑藉專長開課,並賦予長者「助教」任務,豐富老年社交生活
獲獎者蔡林花子家庭:花子奶奶婚後育有2男4女,與先生一起種田維持家計,更經常與丈夫前往釣魚,培養出興趣。丈夫過世後,奶奶頓失依賴對象,為避免奶奶因失落造成退化,兒孫們開始想了許多與奶奶互動的遊戲,孫子更為了就近照顧搬回家住,開創鎮上體適能課程,將對奶奶的照顧擴及其他長者,更賦予阿嬤課程「助教」的重責大任,帶著阿嬤巡迴頭城鎮的各個社區開課,奶奶也會主動示範、遞上課器材,課後協助關燈、關電扇等,讓奶奶覺得自己並非只是「順便」一起去,而是有擔任「助教」的角色,提升奶奶個人成就感。女兒除了每日上班前回家探望奶奶外,也會和奶奶分享時事,更會安排時間聚集,陪同奶奶玩撲克牌,還運用小額賭注,讓奶奶賺取零用錢,避免奶奶失去興趣。兒子及孫子們有空閒時經常會帶奶奶去釣魚,也配合奶奶作息時間,常常熱血的凌晨從頭城出發到花蓮,就為持續奶奶的釣魚嗜好,串起她與逝去的先生最難以割捨的連結。在日常生活當中,晚輩們花了許多小心思來豐富奶奶生活,陪同奶奶完成未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