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4

9成家長未及時帶小朋友到眼科檢查!小六生超過6成有近視情形! 最新線上調查,5成家庭未落實近視控制,近視度數停不了! 新編近視衛教手冊,讓家長瞭解最新的近視控制解決方案!

台灣近視病醫學會新編兒童近視衛教手冊「近視病知多少」,納入近視控制方案,邀請家長帶小朋友一起守護視力!

台北訊---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近視問題視為一種全球「流行病」,根據統計數字預估2050年,全球將有50%的人罹患近視。而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幼兒園小班近視盛行率為6.9%,小一時達到19.8%,小六更大幅增加到70.6%*台灣近視病醫學會理事長賴旗俊醫師表示,年紀越小近視,平均每年近視度數會增加約100度,近視度數逐年增加,越容易高度近視(度數>500),而高度近視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甚至有10%會導致失明。根據台灣近視病醫學會的線上調查,發現家長們雖然普遍有近視控制的觀念,卻有5成沒有讓小孩進行近視控制!也只有1成家長從小孩3歲開始做眼科檢查。

台灣近視病醫學會執行長吳佩昌醫師則表示,兒童適當年齡開始做近視控制,可以有效減緩近視度數增加,也呼籲父母,無論小朋友的眼睛狀況,3歲時就可做眼科檢查,掌握小孩眼睛狀況及遠視儲備是否足夠。而從調查結果會發現,雖然多數家長有近視控制的觀念,但隨著科技進步,大眾對新的近視控制技術認知度不足。為此,台灣近視病醫學會推出新版兒童近視衛教手冊「近視病知多少」,整理近視衛教資訊納入目前經過許可的近視控制方案,如近視控制軟式隱形眼鏡及近視控制治療性光學鏡片等。也邀請國民健康署魏璽倫副署長、形象大使Janet分享協助小朋友近視控制的經驗,呼籲大家一同關心兒童近視問題。

知易行難!家長認識「近視控制」卻僅5成讓兒童做近視控制

為了更了解台灣家長對於近視的認知,台灣近視病醫學會透過線上民調,蒐集3,000份家中有615歲學童的家長,針對家中學童近視狀況分析發現。受訪家長中超過5成的家庭,兒童罹患了近視,且9成以上近視度數已經超過100,甚至有高度近視兒童(度數>500)的家長人數將近100位!雖然超過6成家長了解「近視矯正」與「近視控制」的差異,卻僅有5成家長帶家中學齡兒童進行近視控制,顯見近視對兒童未來發展影響的重要性並未普遍被家長重視。且只有1成家長有根據國健署建議,在3歲時帶小孩到眼科檢查。

高度近視影響大,Janet分享守護小朋友視力方式

根據統計,罹患近視之後,平均每年近視度數增加約100度,若沒有及時控制,很容易發展成為高度近視,未來更容易提升眼睛其他疾病的發生機率,嚴重時更可能導致失明!

形象大使Janet也分享她從小就飽受高度近視之苦,從6歲開始就因為800度的高度近視要戴厚重的眼鏡,練習小提琴或是日常活動很不方便,甚至因此無法參加最喜歡的游泳比賽,後來8歲時就改用隱形眼鏡。

十分能體會近視帶來不便的Janet現在有了可愛的二寶也很注意他們眼睛的健康,因為遺傳也是近視的成因之一。前陣子聽到6歲的老大說視線濛濛有點看不清楚,立刻到眼科請醫師檢查,所幸目前小朋友視力正常。但Janet仍非常注重小朋友的視力,從小就會定期讓眼科醫師檢查、在家中會適時提醒看電視要保持適當距離,並且目前還不讓小朋友使用接觸電腦;平日鼓勵小朋友到戶外玩耍之外,有空的時候更主動帶小朋友到戶外活動,去海邊、爬山,看綠色風景。飲食部分也很鼓勵小朋友多吃對眼睛好的食物,例如胡蘿蔔跟枸杞等,希望小朋友可免於近視之苦。

台灣近視病醫學會執行長吳佩昌醫師也提醒,若小朋友真的近視了,即早開始就醫近視控制,愈能減緩近視度數增加。家長除了注意兒童平日作息,盡量每天有兩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並有充足的睡眠時間跟均衡飲食之外,特別要注意小朋友用眼時間跟看書的姿勢,保持眼睛與書本3545公分的距離,用眼30分鐘也要記得休息10分鐘喔!

修編最新近視衛教手冊,簡介近視控制方案

重要政策推動有賴政府帶頭,台灣近視病醫學會也協助兒童近視正確衛教觀念推廣,推出最新兒童近視衛教手冊「近視病知多少」。內容最主要是納入了近視控制的方案介紹,將目前經過審查許可的近視控制方案都進行簡易的介紹,包含:阿托平Atropine長效型散瞳劑、角膜塑型術、配戴治療型框架光學眼鏡以及近視控制日拋隱形眼鏡,共4種方案。讓家長可以與兒童一起認識、討論比較適合的近視控制方案。

國民健康署魏璽倫副署長呼籲家長重視近視是一種疾病的觀念,從孩子幼兒期開始就應該建立正確護眼123習慣,定期就醫掌握及控制度數,打造孩子的好視力,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能降低近視病之威脅,奠定國家未來發展之競爭力。

「近視病知多少」手冊連結
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8289
台灣近視病醫學會網站:https://tmds-org.blogspot.com/2024/02/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