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8

諾貝爾獎暨唐獎得主跨海演講為APFP揭開序幕 本庶佑博士闡述「癌症免疫療法的前瞻發展」

 

台北訊---深受藥理醫藥學界重視,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亞太國際藥理學會議(Asia Pacific Federation of Pharmacologists, APFP)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登場,來自亞太地區超過十個國家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由2018年度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暨2014唐獎第一屆生技醫藥獎得主本庶佑(Tasuku Honjo)博士以「癌症免疫療法的前瞻發展」主題進行開場演講,為一連三天半的會議揭開序幕。唐獎教育基金會亦攜手台灣藥理學會,接續舉辦「唐獎第四屆得獎人演講-生醫場」(Tang Prize Lecture),邀請2020年唐獎生技醫藥獎三位得主發表演講,台北醫學大學張文昌董事長及台北醫學大學閻雲講座教授共同主持,闡釋細胞激素在發炎及COVID-19所扮演的角色及治療更跨海連線接受現場與會者提問,並分享過去半世紀鑽研細胞激素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心路歷程。

開場演講中,本庶佑博士透過跨海視訊,深入淺出地講述癌症免疫治療就是讓免疫細胞啟動反應,辨識並攻擊癌細胞,透過阻斷PD-1/PD-L1訊號來增強T細胞作用。自2014年起至今,已有20多種癌症疾病採用免疫療法治療,例如:黑色素細胞瘤、肺癌、何杰金氏淋巴癌、子宮頸癌、食道癌等,且已有超過1,000個臨床案例,更重要的是即使中止療程,治療效果仍能持續。此外,從龐大的癌症基因研究中,我們學到了腫瘤新生抗原(neoantigens),由於腫瘤異質性,單一化療難以清除癌細胞,反而容易導致復發及抗性。但淋巴細胞能同時識別出多種抗原,進而攻擊多種變異的癌細胞,這就是免疫療法比起化療更有效的主因。   本庶佑博士指出,雖然免疫療法前景看好,但仍有些關鍵問題尚待解決,除了需積極找出生物標記來預測病人療效,相關合併療法的試驗也在進行中。此外,年紀亦是癌症的風險因子,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阻斷PD-1/PD-L1的療法在年長小鼠體內無法有效抗腫瘤,而透過異種移植抗原(Xeno-antigen)或異抗原(allo-antigen)刺激則可以增強其抗腫瘤能力。目前也有使用同種異體的腫瘤細胞做成疫苗的臨床試驗在進行中。演講的最後一段更提到了腸道菌叢對於免疫系統的調控及其在抗癌中的重要性。除了阻斷PD-1B細胞中的活化誘導性胞苷去胺酶(AID)或其產生的IgA不足皆可能藉由破壞腸道菌叢平衡來增強T細胞活性。他總結在PD-1剔除的小鼠體內觀察到的生物學是很複雜的,隨著T細胞的增長,我們需注意代謝物的消耗、轉移、行為轉變,甚至腸道菌的轉變。

2014年起,每兩年頒發的唐獎生技醫藥獎,旨在表彰具原創性之生物醫學及藥物研發之科學研究,對於重要疾病之預防、診斷及治療有明確之影響,以生技醫藥解決人類疾病的問題,有助於人類健康增進之研究者。Tasuku Honjo博士於1992年發現T細胞抑制受體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計畫性死亡-1),在腫瘤逃避機制上扮演關鍵角色。2013年,開創了癌症免疫療法,被《科學》(Science)列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因其發現PD-1為控制免疫系統的重要關鍵,為癌症免疫治療帶來革命性的重大突破,因此獲選為唐獎2014年第一屆生技醫藥獎得主。

唐獎生技醫藥獎2020年得主馬克·費爾德曼、查爾斯·迪納雷羅及岸本忠三將於「唐獎第四屆得獎人演講-生醫場」(Tang Prize Lecture)陸續登場,這三位科學家的貢獻改變了世界,因他們而誕生的生物製劑造福了成千上萬因自體免疫或發炎性疾病,包括COVID-19 及癌症而受苦的病患。為了讓更多民眾也能了解最新的生藥醫學進展,會後唐獎教育基金會也將在官網 (https://www.tang-prize.org)分享這三場演講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