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3

後疫情時代的國產材: 從單品到空間,打造純木質感的永續未來

桌子與層架是使用國產巒大杉(香杉)所製作

台北訊---2020Covid-19肆虐全球,給人們帶來各方面的衝擊和省思,包括過度仰賴進口資源的風險。曾是戰略物資、更是民生必需的木材,正是顯例。利用臺灣人工林的好處,除了木竹材本身的供給外,還有循環利用、降低碳足跡、促進產業發展等多元效能,如何活絡沉寂已久的臺灣人工林永續經營,需要全民一起參與。今(23)日下午2時在臺北市中正區「鬧咖啡」,林務局以「後疫情時代的國產材」為主題舉辦交流會,邀請木業、設計、工藝領域專家,加上學界及主管機關,分別從供給、需求、規劃的角度出發共同發想,與社會大眾分享,期能一同走向臺灣人工林經營的永續未來。

此次交流座談,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組組長姚仁寬、林務局造林生產組長張偉顗、中興大學楊德新教授,加上設計界代表:柴屋有限公司許宸豪、品森活計師張政凱;業界代表:國產材廠商森新實業與示範點鬧咖啡胡漱寵共同出席發表,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討目前國產材的現況,以及後疫情時代的國產材發展。

會中,林務局就人工林產業振興,從資源面、技術面、法規面及市場面,擬定發展策略,並持續進行社會溝通,以期能提供優質穩定的料源,讓業者、設計師及消費者,可以產製或購買國產材製品,活絡國內林產品市場。本次國產材示範點─鬧咖啡的胡漱寵設計師則指出,巒大杉的色澤和味道,符合整個空間的規劃需求,國產材從遙遠的森林變成日常空間,從生冷名詞變成可觸及的鄰居。

林務局表示,臺灣四面環海且森林覆蓋率高達60.71%的,坐擁豐富的林產資源與多樣化的木竹材種類。雖然生產性人工林佔12%,超過29萬公頃,但臺灣人日常生活中的木竹材,卻幾乎完全仰賴進口。生產性人工林的永續經營模式,即透過計畫性的伐採林木並立即新植造林,如同農作物的生產,以提供我們生活所需。這個造林、伐採、再造林的過程,不僅帶來更好的固碳效果、使林地維持林用,也更能透過滿足市場所需以保護天然林木及其生態環境。因此,林務局近年積極提倡國產材的多元應用,盼國人認識、利用臺灣人工林所生產的木竹材及其各類產品,振興臺灣木竹產業。

為了推廣國產材利用,林務局自2020年起,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合作「品森活」計畫,透過工藝設計,加強國產木竹材的運用範圍與文化傳遞。2020年底,藉由本計畫推出展覽「品森活─來自森林的饗宴」,展現六位設計師利用臺灣多樣性的木竹材,設計可融入大眾生活的作品。今年,更將國產材導入商業空間,位於臺北市北門附近的鬧咖啡二樓,成為「品森活─國產材示範點」,帶給民眾在日常消費時接觸、了解國產材的機會。

林務局表示,與工藝中心、設計師的合作,希望能透過工藝技法與設計展現國產材的多樣性,透過創意及不同媒材的運用,延伸在地文化與自然物產特色的空間創作,讓每一件作品都以微型量化生產為目標,更期望使用在地素材的國產材作品,將來有機會進軍國際市場,發揮臺灣軟實力,以高價值的設計商品之姿輸出,而非單純原物料銷售,讓國產材工藝體現「愈在地愈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