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世界肥胖日主題期盼打造肥胖友善社會環境
跨域合作
尋求創新 建構體重管理支持環境
108年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研究亦顯示,肥胖患者相較於體重健康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超過7倍,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健康體位是國人健康的基石,所以政府持續推動『提高認知、鼓勵倡議、完善政策、資源分享』,希望透過良好的政策、政府/民間的倡議支持性環境和完備的照護策略等,提高大家對體重管理的認知,願意接受和尊重每個人,一起擁有健康體位,過得更好更健康,這與世界肥胖聯盟的目標一致。」
為照護國人健康,國民健康署從各生命週期的營養需求,搭配社區、學校、職場等不同場域,和與教育部、農委會、勞動部等跨單位結合,共同建置相關政策規定、資源平台、支持網絡和介入方案等,以提升民眾識能,營造支持性環境,重要的是運用設計思考以人為本的精神發現問題,據以設計解決和介入方案,例如與教育部合作推動「健康促進幼兒園」使幼兒均衡飲食比例增加及家長與教師的營養健康識能提升、健康促進學校更將「健康體位」納入生活技能教材中,提升學童健康識能。依據WHO肥胖盛行率定義計算,我國5-19歲兒童及青少年之肥胖盛行率由2015-2018年的11.4%降低至2016-2019年11.2%,與APEC國家相比由第10名降至第11名,在APEC亞洲國家中也由第4名降至第5名。
近7成患者期望專業協助 消弭歧視 正向支持體重管理
國際大型調查結果顯示,近7成的肥胖症患者渴望醫師和他們討論體重,但在醫病間未討論體重的情況之中,絕大多數的醫師認為病患對體重控制沒有興趣,由此可見醫病間的認知有極大落差。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表示,台灣的調查也發現類似的情形,多數民眾認為管理體重是自己個人的責任,抑或是擔心被歧視或標籤化,而不想對外提出協助,其實文獻證實,若有專業醫療協助的介入,根據患者的身心狀況及根本原因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會比自己進行控制體重更有效果。
世界肥胖聯盟特別打破傳統將Obesity(肥胖)的拼法反轉變成Ytisebo,讓民眾瞭解肥胖是一種疾病,有時無法控制不單純是意志力的問題,藉此創造正面友善的社會氛圍,消弭歧視和標籤化,進而鼓勵患者願意尋求協助。
體重管理除了患者積極的調整生活習慣外,透過政府建構的支持系統和資源網絡,更可加入醫療專業人員的主動協助及社會大眾的共同支持,讓面對肥胖控制的路上,不再自己一個人難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