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右)、執行長王孟超(左)
表演藝術領域在2020年因疫情帶來深刻的影響,也促使臺灣及各國表演藝術領域展開不同形式的回應或轉型。面對疫情,位於臺北市的藝文樞鈕位置的北藝中心,除了肩負串連臺北市藝文軸線、提升區域共榮的責任,不僅要成為藝術呈現的空間場域,更強調培育、連結與創製的角色。
董事長劉若瑀表示,北藝中心是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場館,建築結構、地理位置及與周邊環境和民眾的連結,都是場館的挑戰。就建築面,北藝中心是一個為人而設計、非傳統的建築,會使入館的民眾因建築而開始思考,內部的劇場結構將使藝術家有更大的開放性,創作更多元的作品。創造力是北藝中心的核心價值,將串聯不同世代的藝術家,提供藝術家各式養分,積極結合在地與國際藝術社群,凝聚創意能量,並把藝術創作的經驗與能量傳承至下一代年輕人,以此創造場館的永續,並激發臺北的文化活力。
執行長王孟超表示,北藝中心現行運作機制包含幾個面向,一是開館籌備;二是行政法人作業,為兼顧「公共任務」與「專業治理」的場館營運任務,採用行政法人組織營運模式,於今年5月1日掛牌運作;三是建築硬體工程,進駐工地,執行各項工程的協調;四是軟體先行的規劃及執行,北藝中心以全民劇場、藝術人才的創意基地、國際商演首選舞台、亞洲表演藝術共製中心為目標,透過舉辦各式活動,包含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臺北藝穗節、亞當計畫、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等,致力將藝術帶入群眾的日常生活。
以「劇場魔術方塊」創意構成的北藝中心,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所設計,採用「3+1」劇場設計為主軸,建築將於今年6月竣工,再經場館驗收,預計於今年年底完成劇場測試。劇場測試將邀請國內不同表演藝術領域團隊,進行演出測試,空間包含1500席的大劇場、500-800席的多形式中劇場、世界唯一圓球造型觀眾席的鏡框式500-800席的中劇場,以及多形式中劇場與大劇場連通的2300席超級大劇場。測試項目包含投影、飛人設備、升降舞台、音場、舞台硬度、拆卸式木頭地板等。
北藝中心預計於2022年7月開幕,開幕前會進行為期半年的試營運,以期完善場館營運各個面向。試營運期間將規劃多個免費或售票節目,在不同劇場分別演出;此外,將規劃各式活動,如透過一條貫穿劇場後台的環狀公共參觀動線,讓參與者一窺舞台設備、後台運作和排演場景,突破框架,重新界定觀看的認知。
北藝中心對劇場的定位不僅只是一個表演場域,而是擴及所有藝術共樂的對象,以全民、全時、全藝為策略,企圖成為全民劇場、藝術家創意基地及亞洲表演藝術共製中心。在籌備階段,北藝中心採軟體先行的方式,以展演平台、人才培育、藝術扎根、國際連結、共製與自製為方向,執行各項藝術計畫,如臺北藝術三節、亞當計畫等。
臺北藝術節今年邁入第23屆,策展主題為「Take Care, My Dear」為,以內省、平衡、療育、關懷為關鍵詞,凸顯表演藝術的當代性、創新形式及多元價值,於7月26日至9月12日帶來各式跨域合作、跨國共製的節目。臺北兒童藝術節今年以「藝起同行」為題,創造兒童的藝術夏天及美感教育,於7月3日至8月8日間,前進臺北市十二行政區,服務民眾,落實文化平權及藝術扎根。臺北藝穗節提供年輕創作者實踐創意平台,成為培育青年藝術家的搖籃,在8月14日至9月5日間讓藝術走進巿民日常的生活場域。
北藝中心重視人才培育,關注在地及國際藝術社群的連結,希望讓每位藝術家的才華獲得發揮。以藝術家為核心的「亞當計劃」,自2017年發起,打造跨領域、跨文化的當代藝術合作網絡平台。厚植臺灣音樂劇發展,以自製音樂劇為目標,以培育全方位音樂劇人才為使命,於2016年啟動「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計畫,期望為臺灣音樂劇累積多元創作能量,建立共享的人才庫,並搭建產製平臺。
北藝中心是一個充滿創意和想像的生活空間,是啟發人們認識藝術,愛上藝術的當代劇場。董事長劉若瑀表示,北藝中心屬於每一個人,它反映現代生活,與時俱進,跟著人們一起成長。執行長王孟超表示,北藝中心將不斷力求各種體驗型式的創新,吸引各個年齡層都能樂在其中,與藝術共玩,並將表演帶到意想不到的地方,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