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

台灣每二人就有一人過重或肥胖 最新減重市調公布 九成的人減重失敗 八成六未尋求專業協助 新生代歌手為減重 吃蟲卵、瀉藥、參加20天斷食營 成急診室常客 學會推認證「體重管理門診」 專業團隊助減重者一臂之力

 

台北訊---農曆新年緊接著228連假,鬆懈了多數人的壓力,收假後除了要收心回到工作崗位,也要擺脫因年節不忌口身上多出的三層肉。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暨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經驗,民眾在年假結束後平均會增加35公斤,前往門診諮詢減重的人數也成長三成。對照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0全球肥胖年報,台灣為東亞最胖第一名,且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有過重及肥胖問題(亦即BMI大於24)

有鑑於此,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暨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醫師表示,從今(110)年三月起,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全台認證「體重管理門診」計畫開跑,包含醫療團隊、診療環境、器材設備等查核認證,透過「體重管理門診」網站,幫助有減重需求的民眾少走冤枉路。

被稱作「台版渡邊直美」的新生代歌手楊上昀,從國中時期,體重就高達108公斤,同學都稱呼她為粉紅豬、水肥車、腿庫妹等,飽受同儕的冷嘲熱諷。雖從小懷明星夢,但她擔心一說出口就會被取笑「這麼胖也想當明星。」只要有機會變瘦,不管方法多極端,她都會嘗試。國中時期,曾吞過蟲卵減重,導致猛爆性肝炎而送醫急救; 高中時期更激進參加20天斷食營,不吃東西只喝水,雖狂瘦10公斤,但斷食營一結束馬上就復胖; 而大學時期因為準備出道,擔心鄉民在網路酸言酸語,也曾吞下20顆瀉藥只求短暫瘦身,反而腸胃失調成急診室常客。楊上昀回顧自己錯誤的減重歷史,笑稱慶幸自己還可以活到現在。所幸,在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下,花了兩年的時間,體重慢慢降到69公斤,BMI值也從38下降到24,新年新目標希望在「體重管理門診」的協助下,可持續維持更健康的體態。

市調:九成BMI大於24的民眾,自覺最近一次減重失敗
肥胖是複雜的疾病 醫療團隊需從「飲食、運動、行為治療」打造減重計畫

減重是多數人終其一生的課題,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暨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醫師表示,根據最新公布的「台灣過重及肥胖行為」市調,近九成BMI大於24的民眾,自覺最近一次的減重結果失敗,且多數民眾採取的減重方式為自行運動或自行控制飲食、代餐、看中醫吃中藥或埋線、或購買成藥減肥等,卻僅有一成四會尋求專業團隊協助,包含至減重門診就醫、諮詢營養師及健身教練等。另外,每四個過重及肥胖者就有三位幾乎天天都外食,可想而知,因無法控制熱量攝取,減重成果也大打折扣。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暨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醫師說明,減重不能只靠意志力,事實上,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慢性病,其成因複雜,儘管許多人都有肥胖問題,但基因、健康、生活史、個性及環境有所不同,同樣的治療並非適用所有人,因此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透過不同治療選項組合來量身打造個人化的減重計畫。長期健康的減重須從「飲食、運動、行為治療」三方面著手,包含如何聰明飲食,而非刻意戒除某類食物; 養成運動習慣,增肌減脂,維持減重成果; 而行為改變則是聚焦在體重管理的心理層面,如:找出經常吃零食或非飢餓飲食背後的心理原因,有助於改善這類型過量進食造成的體重增加。

減重不能只靠意志力!了解身體爾蒙運作有助於打破復胖惡性循環
體重減輕5%以上,可降低相關併發症風險

大眾對於肥胖存有刻板印象,認為是自制力不足,缺乏意志力導致減重失敗,其實,減重並不是只靠意志力就可達成。蕭敦仁醫師舉例,多數人常以「節食」作為減重手段,短期內或許會有成效,但只要恢復原有的生活或飲食習慣,體重就會快速回彈,形成所謂溜溜球效應,跌入減重失敗的惡性循環。事實上,研究顯示減重時,飢餓爾蒙與飽足爾蒙的變化會使得身體傾向於攝取更多的熱量,而這樣的變化會持續一段時間,這或許是每10個減重者中,有8人最終又會復胖回原來體重的部分原因。因此,了解荷爾蒙的運作方式,有助於未來有效管理體重。

蕭敦仁醫師也指出,肥胖不只成因複雜,更會悄悄帶來其他病症纏身,如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非酒精性脂肪肝、退化性關節炎、第二型糖尿病、13種癌症等[1]-5,甚至有更高的風險在感染新冠肺炎時會變成重症。只要體重減輕5%以上,可降低相關併發症風險的程度6-7

學會認證「體重管理門診」開跑 助減重者一臂之力

為了讓有需求減重者能找到專業的醫療團隊,劉燦宏醫師表示,學會於今年推動符合資格的「體重管理門診」認證,集結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藥師、心理師、個管師等專業的醫療團隊,有許多醫療院所正在積極參與持續教育課程,強化軟硬體設施,爭取獲得認證。「體重管理門診」網站也上線,網址:https://weight-management.org.tw,幫助民眾少走冤枉路,透過專業的醫療團隊協助,找出瘦不下來的關鍵,並改變舊有習慣,脫離減肥惡性循環,邁向健康生活新人生。


[1] Interactions Between Obesity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Chest. 2010 Mar;137(3):711-9.

2. Saydah S , Bullard KM. et al.Trend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by obesity level in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NHANES 1999-2010.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14 Aug;22(8):1888-95.

3.The GBD 2015 Obesity Collaborators. Health Effect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195 Countries over 25 Year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7; 377:13‒27.

4. Guh DP, Zhang W, Bansback N, et al. The incidence of co-morbidities related to obesity and overweigh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C Public Health. 2009; 9:1‒20.

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ancers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Make up 40 percent of Cancers Diagno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vailable at: https://www.cdc.gov/media/releases/2017/p1003-vs-cancer-obesity.html. Last accessed: April 2020.

6.Garvey WT, Mechanick JI, Brett EM, 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comprehensiv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ed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obesity. Endocr Pract. 2016 Jul;22 Suppl 3:1-203.

7.Ryan DH, Yockey SR. Weight Loss and Improvement in Comorbidity: Differences at 5%, 10%, 15%, and Over. Curr Obes Rep. 2017 Jun;6(2):18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