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夏季來臨,「涼感」、「消暑」等關鍵字成為熱門搜尋選項,過去未有冷氣機的年代,天然藺草製成的草蓆,乃是台灣家家戶戶必備消暑良品。
苗栗苑裡有著近 300 年藺草編織歷史脈絡,更因出產台灣特有種正三角藺,有著「藺草原鄉」的美名。然而隨著塑膠製品興起,產業快速蕭條,近年來,透過政府與回鄉青年持續推動文化復育,美好工藝再次獲得社會關注。
然而苑裡全鎮僅存 2 台草帽生產機具,且因使用逾半甲子,已無技師可修復,產業面臨中斷危機。為此長期投入藺編工藝傳承的藺子工作室,發起《藺編工藝復興計畫》,希望透過群眾力量,尋求添購設備經費,讓產業得以持續茁壯,若有更多盈餘,將可投入產業鏈復育。專案已於
7 月 23 日啟動集資,盼邀請更多朋友,與藺子一同推動藺編復興,讓台灣特色工藝文化持續前進、走向國際。集資網站連結:http://bit.ly/2XYCBWv
100天才能完成一頂藺草帽 台灣300年藺編工藝盼傳承
苗栗苑裡的藺編工藝流傳迄今近 300 年,日治時期更曾名列第三大出口品,代表台灣站上世界舞台。編草不僅是當地居民共同回憶,更是家庭收入重要來源。現年
88 歲的劉蔡腰阿嬤回憶道:「當時完全沒有工廠,家家戶戶都在編,從早做到晚。以前晚上沒有電燈,大家都是圍著煤油燈在做。我當時都是編草蓆、包包與片材,我妹妹很會做四邊框的草蓆!」
產業興盛時期,苑裡鎮上更多達 30 多家帽蓆行林立,隨著產業工業化與人口外移、產品售價相對較高,產業逐漸蕭條,全鎮僅存
4 間老店咬牙經營,曾逾 50 公頃的藺草田,目前剩下不到 1 公頃,而壓製草帽帽型的關鍵製帽機,僅存最後 2 台。
藺草工藝品的生產,其實遠比我們所想的耗時費工,除草繩可以透過機器大量生產外,其他製品皆需透過手工完成。以藺草帽為例,看天吃飯的藺草,從種植到可提供編織至少需 90 天,而從一根草到製成一頂帽子,更需經歷七道步驟,約 10-13 個工作天才能完成初步帽型。因生產工時高,加上東南亞廉價產品傾銷,儘管政府致力推動文化復育,仍無法提供產業穩定收益。此外,藺編手法仰賴長者口耳相傳,隨著老藝師陸續凋零,目前擁有編織技術的婦女,大多在
60 歲至 90 歲之間,若無法持續傳承,這項珍貴文化技藝,將出現嚴重斷層,甚至面臨失傳可能。
七年級生翻轉傳統 工藝復興從數位化開始
「我希望能成為對阿嬤好的人」近年來陸續有年輕世代投入藺編產業,「藺子」便是其中之一。今年 30 歲的台南人廖怡雅與苑裡出生的丈夫李易紳,投入藺編工藝傳承近十年,為能帶給老藝師穩定就業環境、傳承台灣美好工藝,2016
年成立品牌「藺子」,初期因資金缺乏,只能到處找市集擺攤、找通路。回憶起創業初衷,她靦腆表示:「過去在社區工作時,曾遇到阿姨跟我說,怕補助減少,擔心自己哪天就要失業了,後來藝師阿姨消失了
2 年,而我卻什麼都做不了。很幸運地創業成功後,她也是我第一位合作的阿姨。」
「傳承這種事情若沒有人堅持下去,五年、十年後可能就不見了。」工作室成立 2 年多來,合作藝師從最初
4 位,目前已與 32 位在地藝師合作,去年起更有 3 位平均年齡 25 歲在地青年,共同投入藺草種植、產品設計與編織教育。為符合藝師勞力成本,藺子以優於市場收購價向阿嬤購買作品,並透過自耕草料、異材質設計、開設培訓課程等,為藺草工藝尋找更多可能。創新的同時,更致力保存傳統工藝技術,將長者口述藺編流程以數位化繪圖,紀錄
20 種編紋、30 個步驟,藉由全方位產業鏈的建置,提升藝師及產業收入、增加在地就業機會,讓藺編工藝發展持續發芽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