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4

長者不明原因變瘦、反覆發燒不退、夜間盜汗—應至血液科詳細檢查 打破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三大迷思—別把症狀當老化 治療要聽「醫師話」

個人化治療有望提昇療效與生活品質
正常脾臟僅青芒果大小,70多歲病婦卻腫脹十倍,
巨大如大金煌芒果,幸好健檢發現異狀,撿回一命
男子誤信偏方,忍痛「針療」,
讓密醫以針猛戳頸部腫大的淋巴結,脖子千瘡百孔險感染送命

長者若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反覆發燒、夜間盜汗,千萬別以為只是衰老症狀,應盡速至血液科檢查血液中白血球的數目是否異常,甚至是否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作怪!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血液病學會理事王銘崇醫師指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是一種淋巴細胞癌化、且異常增生的惡性淋巴腫瘤,好發六、七十歲銀髮族。國內有病例逐年上升及年輕化趨勢。因為症狀的特異性低,不少患者誤以為是年老的症狀,導致延誤就醫。

王銘崇醫師表示,即便確診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也無須憂慮,配合醫囑秉持「無症狀先追蹤;有症狀才治療」原則。屬於低危險群只要規律追蹤,切勿用偏方、另類療法,以免破財傷身,甚至因為誤食類固醇,引發不良副作用且造成抵抗力下降。屬於中、高危險患者若經醫師評估需要治療,除了傳統化療、注射型單株抗體治療外,國內目前已有兩款免搭配化療的全新機轉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一款可讓癌細胞溶解、促使癌細胞凋亡,另一款可抑制癌細胞增生,達到抗腫瘤效果,讓醫師有更多武器為患者量身訂做適合療程,提升生活品質。

老化海嘯來襲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警報響起-破除三大迷思、
警覺七大症狀、了解兩種治療方式
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國人2016年平均壽命雖達到80歲,但是身體健康、不須仰賴他人的「平均健康餘命」僅71.2歲,即民眾最後餘生平均有8.8年受病痛所苦。台灣去(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2026年更進入超高齡社會,民眾要構築健康退休生活,應提高疾病意識。王銘崇醫師表示,好發在60歲以上銀髮族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發生率逐年上升,每年新增病例數約150-200人,平均年齡約66歲。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或不具特異性,許多病人是因為做健檢時意外發現白血球過高,或是因為淋巴結腫大而求診。
王銘崇醫師遇到一名70多歲婦人,除有長期貧血,白血球更飆高至20多萬,對比正常民眾的4千至1萬,數值著實驚人;此外,該婦人血紅素也僅5點多,低於正常人的一半。婦人還伴隨胃口不佳,只要吃一點點就覺得很飽。短短半年間體重驟降逾一成,從48公斤瘦到41.7公斤,甚至無法出門活動。直至健檢的血液常規檢查異常,才轉至血液科就醫,進一步確診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王銘崇醫師說,婦人就醫時腹部腫脹,脾臟腫脹到原來的十倍大(正常脾臟約為100公克,此婦人已腫脹至1000公克)。他比喻,正常的脾臟大小如同青芒果,婦人的脾臟卻巨大如大金煌芒果,因為過度腫脹壓迫到骨盆腔,吃一點點東西就會飽,嚴重影響生活行動。所幸經過單株抗體合併口服化療藥物治療後,病情終獲控制,體重也恢復正常,現在也可以遊山玩水。
王銘崇醫師期望國人打破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三大迷思,
了解疾病分期,並遵從醫囑追蹤、治療。
錯誤迷思觀念一:病徵只是衰老症狀,不予理會。
王銘崇醫師指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常見七大症狀包含(1)無法解釋的體重降低(半年內下降一成以上)(2) 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3) 夜間盜汗、(4)淋巴結腫脹、(5)全身倦怠、(6)食慾不振、(7)全身乏力,上述症狀易與衰老症狀混淆,民眾應提高警覺。癌症希望基金會網站的「影音小學堂」衛教動畫,透過王老先生與土狗來福,介紹此病症七大常見症狀。民眾亦可在YouTube搜尋癌症希望基金會製作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瀏覽此影片。 
錯誤迷思觀念2:一旦確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就要立刻治療。
    王銘崇醫師說,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無症狀,先追蹤;有症狀,才治療」。依據病程或危險因子,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一般分為三階段[1]
低危險群(A):通常無臨床症狀或輕度症狀,主要是以追蹤觀察為主,存活時間平均大於10年。
中危險群(B):特徵是淋巴結及肝脾腫大,血色素及血小板數量尚可維持正常數量。部分病人可能因為肝脾腫大,出現腹部或骨盆腔腫大。此時期視患者身體狀況,例如年齡、是否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是否合併貧血、紫斑等,綜合判斷是否進行治療。平均存活時間大約是7年。
高危險群(C):血色素及血小板數量開始明顯下降,影響身體造血功能,造成感染、出血等現象,需要採取積極治療,平均存活時間大約是2年。

錯誤迷思觀念3:治療都要搭配化療,生活品質大幅下降!
王銘崇醫師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目標是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與提高存活率。目前治療方式主要是化學治療、注射型單株抗體治療、標靶治療三大類。在過去只有化療的年代,曾有患者因為擔憂化療的高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而抗拒治療,最終不幸因反覆感染導致敗血症而逝世。然而,近年治療已有突破性進展。國內目前有兩款可免搭配化療的新機轉口服標靶藥物,讓血液科醫師有更多武器,為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療程。

王銘崇醫師說,新一代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生長的特色進行研發。他進一步解釋,癌細胞生長主要有三個路徑:一是繁殖、複製速度快;一是癌細胞雖不會大量繁殖,但是癌細胞不凋亡,持續在體內累積;第三種是癌細胞繁殖很快又不會死。國內兩款已上市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分別是可以讓癌細胞溶解、促使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2],以及抑制癌細胞增生的BTK抑制劑[3]。他指出,現今治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目標是可以達到更深層緩解以大幅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

王銘崇醫師以BCL-2抑制劑為例,透過細胞正常的凋亡機制,讓癌細胞快速溶解、死亡。根據臨床試驗,十個患者中有六人達到「深層緩解」,也就是「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陰性,代表患者的血液中幾乎測不到癌細胞,未來復發機率大幅降低,甚至有機會治療一段時間後可以停藥,可望降低病患心理、生理與財務衝擊,同步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勿聽信偏方!治療未必要犧牲生活品質 免搭配化療的新機轉口服標靶藥物支持樂齡人生不打折
王銘崇醫師強調,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否需要進行治療需要醫師嚴謹判定,民眾應遵照醫囑追蹤或治療。若有疑問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尋找坊間偏方。且大多數偏方含有類固醇,會造成白血球下降或是淋巴結變小的短暫假象,長期食用只會產生不良副作用,且導致抵抗力更差,讓患者破財又傷身。

王銘崇醫師說,一名罹病約廿年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男子,因其病程屬低危險群,經評估僅需追蹤觀察、無須治療。但因患者有淋巴結腫大,內心焦慮而尋求坊間另類療法,無牌密醫竟直接將針刺入患者頸部腫脹的淋巴結「治療」,導致患者脖子兩側千瘡百孔、觸目驚心,更恐導致感染。所幸經過醫療團隊幾番勸說後,該患者才停止。王銘崇醫師說,病患腫大的淋巴結本來就可能會自行消漲,讓患者以為是偏方發揮效用而誤信。
王銘崇醫師呼籲,年長者應透過政府提供的免費老人健檢或是私人健檢,關心自己的身體症狀。若血液檢查結果有異,應立即至血液科進行進一步檢查。一旦確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亦無須緊張,可依據疾病進展與個人需求與醫師討論個人化療程。治療未必犧牲生活品質。目前已有療效好、免搭配化療的新機轉口服標靶藥物,患者應積極就醫,莫因恐懼、疏忽而耽誤黃金治療期。


[1]以全球通用的兩大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分期系統之一的Binet3(ABC)為例,予以解釋。詳見文末附件二。
[2]B-Cell Lymphoma-2 (B細胞淋巴瘤-2,簡稱BCL-2) 是一種大型蛋白質,透過結構的結合抑制細胞凋亡。目前已被證實在CLL等部分癌症中過度表現,讓癌細胞抵抗細胞凋亡,得以存活,進而對抗逐漸累積。BCL-2抑制劑的新機轉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可代替促進細胞凋亡的蛋白質與BCL-2結合,藉此恢復細胞凋亡的過程,讓癌細胞自我毀滅達到抗腫瘤效果。
[3] Bruton's Tyrosine Kinase(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簡稱BTK)屬於B細胞訊息傳遞中的關鍵環節,藉由抑制BTK,可阻斷BCR訊息的傳導,進而抑制B細胞的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