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4

「嚼不動、吞抹落」讓人大發脾氣 長照惡夢竟來自「吃飯」這件小事! 近萬人進食需超過2小時 醫:改變調理方式,讓進食「凝」負擔

2019124日,台北訊】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數字[1],台灣在去年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長照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國健署[2]亦公布了在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有12.8%、逾40萬的老年人口有吞嚥困難的狀況,連生活中「吃飯、喝水」等小事也成為病痛的來源。波仕特最新調查顯示,有近萬人一餐需花費超過2小時,另有逾3成患者會因進食時間過長感到不耐煩,甚至發脾氣。尤其年節將至,咀嚼吞嚥困難患者面對整桌豐盛年菜卻無法享用,成為圍爐中的一大缺憾。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醫師表示,長輩在進餐中若發生嗆咳、明顯的流涎、食物卡在喉嚨等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的前兆。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更進一步指出,均質、穩定、保留食物原有風味,是讓吞嚥困難長輩吃得快、吃得多,甚至吃的好的關鍵。
10個高齡者就有1個有輕度以上的咀嚼吞嚥障礙
喝水容易嗆、東西吞不下要當心
據國健署公布的數據,約有12.8%社區老人經評估為吞嚥異常。吞嚥困難的初期症狀包括進食易嗆咳、吞嚥後口腔仍殘留許多食物、用餐中明顯流涎等。但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民眾往往因此忽略異狀。王亭貴醫師對此表示,多數民眾對於吞嚥困難的認知度低,若無積極介入處理,可能導致患者在喝水、進餐時因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嚴重時甚至危及性命。王亭貴醫師說:「吞嚥困難的認知程度低造成就診率低,這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但只要即時介入,透過適當的復健方式,可很大改善此一狀況。」

「正常吞嚥共分為四個階段,許多的年長者吞嚥障礙發生在『口腔準備期』及『口腔期』。」王亭貴醫師進一步說明,「口腔準備期是透過咀嚼能力,將入口的食物變成食團。口腔期則是利用舌頭將食團往後推送,以利後續吞嚥。」主因老化時常伴隨牙齒脫落、咀嚼能力退化、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長輩因此容易在進食時發現東西「嚼不爛」、「吞抹落」。針對上述狀況,王亭貴醫師表示,只要改變食物的稠度與質地,將食物變成食團,即可幫助長者順利吞嚥,並避免嗆咳風險。
嚼不動、吞抹落影響心情!
進食時間長、備餐過程繁瑣,進食成患者與照顧者的惡夢
咀嚼吞嚥困難患者因面臨咀嚼能力退化、肌肉無力等生理現象,飲食多以軟性、流質食物為主,或將既有食物切碎、絞打成泥。不僅食材種類有限、烹調過程繁瑣,多數時候更因改變原有食物外觀而影響風味與食慾。依據波仕特線上市調網(Pollster Online Survey)針對有吞嚥困難照顧經驗者的調查發現,近萬人一餐需花費超過2小時進食。而在食物不美味、進餐時間過長的情況下,逾3成吞嚥困難者更因此變得暴躁、易怒影響進食意願,更進一步導致患者有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等狀況發生。對一般人而言開心的進食過程,顯然成為吞嚥困難患者與第一線照顧者的惡夢! 
將食物變成「食團」,語言治療師:均質、穩定、保留原有風味是關鍵
食團穩定度高,更有助於吞嚥訓練
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表示,在咀嚼吞嚥困難的飲食照護上,「吞嚥復健」與「改善進食狀況」最為關鍵。除了控制每餐進食時間小於1小時外,為了改善食物難以吞嚥的狀況,必須注意進食姿勢、食團大小與食物質地,同時保留食物原有風味,進而提升長輩食慾,確保每日能攝取足夠的營養。
為了讓長輩吞得更好、更安全,食物的「均質」、「穩定」最重要。咀嚼吞嚥困難患者因咀嚼能力退化,食物常常殘留於口腔,或進一步落入氣管引發嗆咳。對此王雪珮建議應適當「增加滑順度增加凝聚性」,幫助患者順利、安全進食。部分照護者運用廚房常見的太白粉、番薯粉當作增稠劑勾芡,但王雪珮提醒,太白粉需在食物加熱過程使用,冷卻後容易結塊,反而不利於吞嚥。市面上已有針對吞嚥困難需求開發的商業配方,不僅無色無味、不受冷熱溫度影響,也可在不改變食物外觀及風味的前提下,顧及食團的軟嫩度及黏稠度,提供照護者多方選擇參考。
金獎影后楊貴媚分享照顧經驗 用這招成功作出美味與安全兼顧的豐富年菜
親自照顧中風母親逾八年的金獎影后楊貴媚,更以過來人的經驗感嘆「吞嚥困難」真是亟需大家重視的課題。在母親因中風罹患吞嚥障礙後,不僅變得不愛喝水、吃飯,甚至導致體重下降,危及身體健康。不忍母親只有「面目全非」的糊餐可以吃,楊貴媚甚至曾向國宴名廚讓料理變得美味的撇步,幾經嘗試卻始終找不到突破口。在醫療人員的建議下,楊貴媚成功利用商業增稠配方解決了這個難題,甚至在活動現場大秀廚藝,當起廚娘教學「富貴紅豆八寶粥」,開心笑說,「終於可以讓媽媽在除夕時,也能和大家同桌享受美味的年菜料理啦!」


[1]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
[2] 國健署2017年新聞稿,吞嚥沒問題 營養有保障 長者「吃得下」 身心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