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諾醫院不讓醫療困境成為放棄的理由,提供早療、吞嚥照護與輔具支持,確保每個生命被善待。
長期服務過程中,門諾也觀察到,偏鄉醫療的困境不僅來自距離與資源不足,更深藏於家庭的日常的抉擇裡——父母在忙於生計與陪同孩子早療間權衡;子女在營養照護與維持尊嚴間為吞嚥困難的長者做決定;行動不便的病友則在義肢帶來的行動力與不適感之間取捨。
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張文信總執行長表示:「在花東,我們看見太多家庭被迫在兩難中做出艱辛抉擇,但門諾選擇不放棄,因為病患在哪裡,醫院就該在哪裡。多年來,門諾出動超過數千次行動醫療與無障礙診間,行駛逾 3,000 萬公里,走遍山城與海岸,希望用專業與行動,確保每個生命都能被善待。」
門諾醫院並自 9 月起在全台展開互動問卷調查,透過「行動醫療廣告車」走入街頭,以三個簡單卻發人深省的問題,邀請社會一同思考:當醫療成為兩難,你會如何選擇?這三個情境分別對應「早期療育」、「長者吞嚥照護」與「輔具使用」三大議題,也是門諾在服務偏鄉過程中最常面對的挑戰。
偏鄉早療需求高 家長難兼顧生計與陪伴
根據統計,花蓮 6 歲以下需要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高達 8%,遠高於全台平均。然而偏鄉社區就醫可近性不足,加上家庭對早療觀念的缺乏,導致許多孩子錯過 3 歲前的黃金治療期。
對許多父母而言,陪伴與生計更是一道難解的抉擇。有家長無奈地表示:「有人建議下班後再帶孩子去看醫生,但對我們來說根本不可能。像我們住在秀林鄉,單趟車程就要花將近一小時車程,來回加上看診甚至得超過三小時。晚上根本沒有辦法帶孩子奔波這麼遠。」在門諾於全台展開的互動問卷中,也有八成受訪者坦言,如果能幫助孩子,他們願意暫時放下工作全心陪伴;然而,這樣的選擇往往意味著必須放棄正職,只能依靠兼職或零工維持生活,讓整個家庭背負更大的不安。
正因看見這樣的掙扎,門諾醫院自 2014 年起推動「居家早療」服務,由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個管師與社工組成專業團隊,直接走進家庭,提供專業評估與訓練,減少交通與時間的限制。十年來已累積服務超過六千人次,讓孩子不因環境受限而錯過成長的關鍵機會。
偏鄉長者吞嚥退化 在營養與尊嚴間艱難抉擇
國內 65 歲以上長者中,約有 12.8% 出現吞嚥異常,相當於每 10 名長者就有 1 人受影響。以花蓮高齡人口占比超過 20% 推估,當地潛在需求者約有 6,000 人。吞嚥障礙不僅帶來反覆嗆咳與吸入性肺炎的風險,更可能造成失能甚至死亡。
在門諾發起的問卷中,全台民眾對於是否為長者裝設鼻胃管看法並不相同:六成傾向不裝設,近四成則支持裝設。一邊是維持營養與安全,一邊是守護進食的尊嚴,突顯照護現場的艱難抉擇。而在醫療資源不足的花蓮,這樣的兩難更顯沉重。許多長者無法頻繁往返醫院,就算治療後出院,吞嚥問題仍可能在家中復發,因缺乏專業照護再度住院,甚至導致病情惡化。
有鑑於此,門諾提出第三種可能──把完整的吞嚥診間帶進家裡。跨專業團隊結合耳鼻喉科、胸腔科、復健科與語言治療師,直接攜帶儀器進入病家,提供檢測與復健計畫,協助長者降低對鼻胃管的依賴,兼顧營養與生活品質。一位奶奶曾因氣切與鼻胃管長期依賴而失去說話與進食能力,但在團隊協助下,睽違 200 多天終於重新吃下一口粥,也讓家人看見久違的笑容。
偏鄉身障者在自由與疼痛之間拉扯
對身障者而言,義肢不只是輔具,更承載著行走與獨立生活的希望。然而,一旦不合身,義肢可能造成磨損與感染,原本應該帶來支持的工具,反而成了傷害身體的「凶器」,讓病友陷入「穿上能行動卻伴隨疼痛」或「放棄使用被困在家中」的兩難。
門諾針對全台發起的問卷顯示,即便知道義肢可能帶來不便或疼痛,仍有八成的受訪者選擇穿戴,顯示行動自由對病友與家屬的重要性遠比外界想像更迫切。而這樣的困境在花東地區尤為明顯。當地身障人口超過 4 萬人,許多人因交通成本過高或缺乏家人陪同,無法頻繁往返醫院,即便有需求也只能選擇放棄。臨床上甚至有病友拖了 20 年才第一次接受矯具義肢評估,在這漫長過程中,只能靠傷害自己的方式勉強應付日常。
面對這樣的現實,門諾提供了另一種選擇:由東部唯一具國際雙認證的專業人員領導矯具義肢團隊,結合 3D 建模與精細調整技術,量身打造合適的義肢與矯具,並巡迴到宅服務,讓偏鄉病友也能獲得適切的輔具,不必再在自由與痛苦之間二選一。這份專業不僅幫助病友重拾行動力,也讓家屬在長期照護中獲得喘息,讓生活逐步回到正軌。
門諾醫院的「不放棄精神」持續守護 呼籲社會共同行動
展望未來,門諾醫院將持續推動行動醫療服務,深入更多偏遠角落,讓醫療資源真正貼近需要的人們。同時也呼籲社會各界攜手支持,讓「不放棄」成為守護每一個生命的共同承諾。
更多關於門諾醫院 #東台灣偏鄉醫療不遙遠計畫
的資訊與捐款支持,請參考:
https://oohqrcodekv.skyurl.cc/OubRs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