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世界阿茲海默症日 – 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即將發布。透過公私協力共同推動健康臺灣,守護每一份記憶。 (由左至右)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杜翰思Hans Duijf總經理、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症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楊淵韓教授、衛福部長照司祝健芳司長、國衛院司徒惠康院長、國衛院許惠恒副院長、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
- 《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 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
台北訊---在世界阿茲海默症日前夕,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宣布,此次攜手各方,即將發布首份《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根據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與國衛院2023年調查,臺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已達近8%,平均每13位長者就有1人失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呼籲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需及早控制14項可控風險因子,其中跟慢性疾病相關,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透過積極落實健康管理,將可有效延緩甚至預防失智的發生。
「護腦五守則」失智預防,建立健康識能
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暨高雄醫學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淵韓教授指出,《Lancet》2024年最新報告指出,多達45%的失智症病例可透過控制14項可改變因子來預防或延緩,中年期的肥胖與三高是最需關注的風險因子。他強調,肥胖與糖尿病不僅是多種慢性病與癌症的根源,更是隱形的失智推手;多項國際研究證實,中年肥胖與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顯著增加。若能及早進行體重與血糖管理,將能有效降低發病率並延緩病程。為幫助國人及早採取行動,《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特別提出「護腦五守則」: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
公私協力共推全民防失智藍圖 【健康台灣】攜手【長照3.0】
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做為國家衛生政策智庫,以解決國人重大健康挑戰為使命。預計發布的《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正是去年簽署三年合作備忘錄後的第一項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重要成果。失智症的預防與照護不僅是醫療議題,更牽動長照與社會永續發展。結合國衛院的科研實力與台灣諾和諾德在肥胖及代謝領域的專業,期望透過減輕慢性疾病對國民健康的負擔,以實現「健康台灣」中針對「慢性病防治」、「肥胖防治」以及「888計畫」的長期目標。
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祝健芳司長指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呼籲40歲起及早預防的觀念,與長照3.0政策高度一致。第一階段已放寬外籍看護聘僱規範,協助減輕家庭照護壓力;第二階段將於2026年上路,刪除失智症年齡限制,服務將擴大至50歲以下的早發型患者,讓政府能更早介入。她強調,透過結合慢病管理與社區資源等,能預防與延緩病程發展,實質降低家庭與社會的長照負擔。
國際實證X在地行動 借鏡國際,讓健康預防在地化
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國際間已將失智預防視為公共健康核心策略,借鏡國際經驗並透過跨國合作,有助於台灣完善防治藍圖。以享譽全球的芬蘭FINGER(預防認知障礙及失能的芬蘭老年人介入計畫)為例,其成功經驗已擴及歐美與亞洲主要國家成為「全球FINGER計畫」,透過慢性病代謝控制、運動、飲食、認知社交刺激等多面向介入手段,預防與延緩失智。和芬蘭同處於北歐的丹麥,早已將失智症防治與照護列為首要國家計畫之一,目標是在2025年成為友善失智症國家。日本自2019年推動《認知症施策推進綜合計畫》,將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控管視為預防核心,以延後70歲長者發生失智症時間為目標。
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則表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由數十位國內權威醫學專家共同編著,預計於今年年底正式出版。全書以流行病學為基礎,系統性整理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涵蓋代謝疾病(肥胖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中風後認知障礙及癲癇等共病,並延伸至空氣污染、感官剝奪、心理社會因素與生活型態影響,並針對失智症防治提出政策建言。他指出,失智症是臺灣高齡化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期盼這份成果能成為推動國家防治策略的重要里程碑,並透過公私協力與國際合作,為臺灣的健康照護帶來新的曙光。
諾和諾德在台行動:透過公私協力聚焦慢病管理
攜手推動健康台灣
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翰思(Hans Duijf)表示,諾和諾德總部位於丹麥,擁有超過百年歷史,是全球肥胖與糖尿病防治的創新先驅者,以「驅動改變,攜手戰勝嚴重慢性疾病」為企業使命。杜翰思指出,根據研究顯示,肥胖者的失智風險比一般人高出74%,糖尿病患失智風險更高達1.5到2.5倍,因此,學界又稱失智症為「第三型糖尿病」。台灣過重與肥胖比例高達50.8%,肥胖和糖尿病已是台灣最沉重的疾病負擔,其防治不但是健康台灣政策的重要目標,更是失智症預防的前哨站。諾和諾德此次一同響應《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的發布,希望透過公私協力,呼籲各界採取行動,為台灣打造更健康、更具韌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