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照
台北訊---員榮醫院中醫部林親怡醫師表示,中醫在應對脹氣與便秘問題上具有許多優勢。林醫師指出,從中醫辨證論治的角度來看,脹氣與便秘通常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和氣血津液失衡所引起,例如氣虛、血虛等。中醫在治療腸胃問題方面的手段多樣,包括中藥內服、針灸以及外治法。研究顯示,中醫療法在提升生活品質、改善布里斯托糞便形態、降低復發率及縮短排便時間等方面均有顯著療效,若採用多管齊下的方式,效果更佳。
林醫師強調,中醫治療具有高安全性和低副作用,能夠提供個人化的診療,尤其在寒症與虛症的情況下更具優勢。中醫不僅著重於緩解眼前的不適,還致力於「注入腸力」,恢復腸道的正常功能。許多案例顯示,患者在中醫治療下排便更順暢,情緒獲得改善,對於長期便秘者,中醫提供了一個安全且有效的選擇。在治療過程中,醫師會排除器質性病變,並針對焦慮、生活作息不規律等因素進行治療,以提升生活品質。
關節退化 筋骨痠痛 看中醫-中醫與筋膜科學融合
開啟健康新篇章
和美東方中醫診所翁銘佑副院長提醒國人「痠痛看中醫」,分享中醫「以痛為俞」理念與現代筋膜系統研究的結合,揭示疼痛管理的創新途徑。過去總把疼痛與發炎畫上等號,會中強調,疼痛是身體自救訊號,透過針灸、推拿等中醫療法,結合筋膜鬆解技術,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有效緩解慢性疼痛,提升組織修復與免疫功能。
研究顯示,針灸對骨關節炎的療效高於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且安全性更高,副作用低,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可行選擇。筋膜系統作為人體連續網絡,與中醫筋經、經絡高度對應,透過按壓與針灸刺激,能改善局部酸中毒、代謝廢物堆積,進而減輕疼痛與肌肉緊張,修正力學結構。長期規律治療更可逆轉關節炎、改善循環效率。
中醫千年由實務治療的回饋繪製出了穴道、經絡圖,就如同美食地圖,是疼痛治療的米其林指南,台灣嚴謹訓練的中醫師就是你身體最好的導遊,陪你從根本化解擾人的疼痛。
呼籲民眾重視身體訊號,避免過度依賴消炎藥,應與中西醫師配合,建議每年或每季接受中醫評估,記者會展示實例,說明中西醫整合如何為患者帶來全方位健康益處,期望推動中醫與現代醫學的深度合作,開創健康新未來。
中醫對民眾提供的常見服務項目及效益
中醫常為民眾提供針灸、推拿、中藥調理等服務,針對體質調養、慢性病改善與壓力舒緩具顯著效果。透過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中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提升健康與生活品質,以下介紹中醫對民眾提供的常見服務項目及效益:
依健保診斷排序
- 呼吸系統
- 消化系統
- 骨關節系統
歷年推薦項目
2019:感冒 |
2020:火燒心 |
2021:痠痛 |
2022:新冠後遺症 |
2023:腦霧健忘 |
2024:久咳不癒 |
☆ 2025:脹氣便秘、關節退化、筋骨痠痛 |
依治療方式
- 內科(婦科、兒科):丸、湯、散、科學中藥粉
- 傷科:
- 手法:按摩、推拿、刮痧、整脊等。
- 外敷:金黃膏、三黃膏、金創膏、紫雲膏等。
- 針灸:
- 灸法:艾灸、姜灸等。
- 針法:傳統針、針刀、浮針等。
特色(個人化醫療):四診(望聞問切)à診斷(辨證、病機)à立治則à處方(手法、用針、遣藥)+衛教。
- 中醫治療常見效益(例)
|
脹氣消à減壓精神好 便秘通à舒暢情緒佳 |
|
關節緩退化à輕靈少脹腫 筋骨減痠痛à軟Q不緊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