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麻醉醫學會舉辦麻醉安全衛教記者會,以「麻醉三大關鍵:麻醉專科醫師、麻醉藥物、監測儀器」呼籲民眾重視自身麻醉安全。
為解除民眾對麻醉的恐懼,台灣進行首次「台灣麻醉警世大調查」並針對民眾迷思進行說明。調查顯示,約七成民眾在門診檢查或健康檢查而需要接受麻醉時,會對麻醉過程感到擔憂,凸顯民眾對麻醉的整體認知偏低;而約有六成民眾會因為擔心麻醉藥物有傷害器官的疑慮,或認為麻醉容易導致死亡而避免接受麻醉,亦顯示麻醉安全是影響民眾治療意願的重要因素。
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余黃平醫師表示,要降低麻醉風險以及獲得舒適麻醉醫療,就必須掌握麻醉SOP三大關鍵,分別是了解自己的麻醉專科醫師是誰、使用何種麻醉藥物以及認明有監測設備的醫療院所。
台灣麻醉醫學會常務監事廖文進醫師則說明,台灣麻醉藥物領域已有新進展,即使高齡、重度肥胖或患有多種慢性病等麻醉高風險族群,都有機會獲得安全的麻醉方案,且多數病人可在停止給藥後快速甦醒,減少病人對於「醒不過來」及「造成器官副作用」的擔憂,廖文進醫師提醒,病人在麻醉專科醫師專業給藥及監控下,就能安心、舒適地接受必要的治療。
六成民眾因麻醉拒絕醫療處置!麻醉專科醫師來幫忙
《台灣麻醉警世大調查》是首次針對國內民眾迷思進行調查的成果,本調查以網路問卷形式於2023年10月進行調查,針對台灣地區20歲以上民眾,共回收500份有效問卷,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4.38%內。
內容指出民眾在簽署術前麻醉同意書時,有六成七的民眾沒有注意麻醉醫師姓名,甚至有七成民眾不記得為自己執行麻醉的醫師科別。
此外,有近七成民眾會因門診或健檢須要麻醉而會感到擔憂,進一步詢問發現「怕麻醉後會醒不過來(37.2%)」、「麻醉後不適症狀強烈(36.8%)」、「害怕手術中意外醒來(33.0%)」是民眾對麻醉的三大擔憂。
本次調查更發現,有高達近六成民眾因擔心麻醉藥物有傷害器官的疑慮(54.8%) 或認為麻醉容易導致死亡(54.4%)而想要儘量避免接受麻醉;甚至有四成民眾(39.8%)可能因為擔心麻醉副作用而拒絕醫師提出的手術或檢查。
整體調查結果,反映民眾對整體的麻醉安全認知是一知半解,且可能因對麻醉過程與藥物的恐懼而延誤治療。余黃平醫師表示,讓病患認識麻醉專科醫師是降低手術風險、提升醫療品質最重要的環節。因為麻醉專科醫師從術前麻醉風險評估、術中調控給藥、術後恢復調整等都與病患息息相關。余黃平鼓勵病患積極認識自己的麻醉專科醫師,透過專業說明可以解除病患對麻醉過程與藥物副作用的迷思與擔憂。
麻醉專科醫師 三階段照護不遺漏 |
|
術前 |
與麻醉專科醫師充分溝通病史 麻醉專科醫師評估並制定給藥計畫 簽署麻醉同意書並確認麻醉專科醫師姓名是否吻合 |
術中 |
心情放輕鬆 配合醫護團隊指示 |
術後 |
適時反應身體狀態
與麻醉專科醫師充分討論術後狀況 |
術前認明麻醉三大關鍵 術後恢復更安心
影響麻醉安全的因素眾多,因此麻醉專科醫師會完成術前評估並規劃最適切的麻醉方式,有了前期充分的溝通就能積極避免術後可能的副作用。余黃平醫師表示,只要掌握「認識你的麻醉專科醫師」、「了解麻醉藥物計畫」及「認明有監測儀器的醫療院所」的三大關鍵便能安心治療。
余黃平醫師也說,確實有民眾因為自身或親友是高風險族群,對麻醉有很多擔憂進而影響治療意願,但他提醒隨醫學進步,不僅麻醉專科醫師愈來愈被倚重,麻醉藥物安全性也有提升。例如,有心血管病史容易低血壓的病人,或睡覺常打呼、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易缺氧的病人,目前在臨床領域就有更安全的新型麻醉藥物可以使用,跟傳統麻醉藥物相比,發生低血壓機率減少75%、缺氧機率更減少85%,是相對有較高安全係數、降低風險的臨床藥物;此外,肝腎功能較差的病人,使用新型麻醉藥物也較能降低器官負擔;在常見的胃鏡檢查中,發生呼吸抑制可能性也能大幅減少。
廖文進醫師解釋,調查顯示民眾對麻醉的三大擔憂,確實是民眾最常見的問題,但其實只要與麻醉專科醫師好好配合,擬定適合每位病人身體條件的給藥計畫,就能保障病人安全、降低術中風險、減少術後不適狀況。例如常見的術後噁心嘔吐,除使用止吐藥外,現在也可透過新型麻醉藥物來減少近8成的發生率,幫助病人有好的術後恢復品質。
麻醉三大關鍵,安全環節缺一不可 |
|
麻醉專科醫師 |
術前專業評估以擬定給藥計畫,術中監測生理數據,根據情況隨時調控藥物,術後關注舒適度,提升恢復品質。 |
麻醉藥物 |
包含鎮靜麻醉、止痛、肌肉鬆弛等多種藥物。其中,鎮靜麻醉藥物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種類及劑量與術中穩定度、術後恢復情況有關。 目前國內已有新型麻醉藥物,因為有較高安全性及較少出現噁心、嘔吐等不舒服的副作用[i],成為高風險病人在麻醉用藥的新選擇。 |
監測儀器 |
幫助醫師判斷給藥以維持理想麻醉狀態。 |
根據美國麻醉先驅Edmond Eger II整理,理想的麻醉藥物有起效快、停藥後可迅速從血液和中樞神經系統中清除、保護重要器官、不影響循環系統或引起其他不良反應等特性。
這些特性對高齡、重度肥胖或患有多種慢性病等麻醉高風險族群更為重要,因為不僅可以降低麻醉風險也能提高術後恢復品質,讓病人順利在高舒適、低風險的環境下完成手術或檢查。
一般而言,健康條件愈差的病患其麻醉風險愈高,但隨醫學條件進步,理想的麻醉藥物陸續出現,讓即使是重大疾病患也有機會獲得更安全的治療。有研究指出,合併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慢性心衰竭等慢性疾病的高齡病患,搭配新型麻醉藥物投入手術治療,該病患術後恢復過程良好也未有嚴重副作用。廖文進醫師建議,健康條件較差的病患更應主動向麻醉專科醫師諮詢、評估合適的麻醉藥物以降低不同病患的麻醉風險並提升術後恢復品質。
麻醉高風險 你中了幾樣? |
年齡大於65歲 體重過重(如BMI>30) 多重慢性病 心血管病史(糖尿病、高血壓等) 睡覺常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 肝腎功能不佳 過去手術曾發生:困難氣道插管、術後呼吸困難 |
符合上述2項以上條件便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選擇高安全、低風險的藥物 |
麻醉不僅高度複雜也攸關治療品質,台灣麻醉醫學會建議病患主動向麻醉專科醫師說明病史、與麻醉專科醫師討論合適的麻醉給藥計畫並建立正確的麻醉安全認知,以安心平緩的心情接受安全與舒適兼顧的麻醉醫療與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