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UPS 研究顯示台灣的亞洲區域貿易總額將在 2030 年前倍增達 1.1 兆美元 高科技產業預期將持續帶動台灣後疫情時代的貿易成長 搭上亞洲數位化浪潮讓貿易總額在 2030 年前有望呈現近雙倍成長

UPS 研究顯示台灣的亞洲區域貿易總額將在 2030 年前倍增達 1.1 兆美元

台北訊---UPS 近期發表了一項關於亞洲地區的產業研究指出近年來亞洲市場逐漸成為全球消費需求的中心,僅是 12 個亞洲主要市場(合稱為「亞洲 12 Asia-12」,包括澳洲、中國大陸、香港、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南韓、台灣、泰國和越南)之間的貿易就已佔全球貿易總額的 88%,而台灣作為亞洲重要的電子產品製造商,更是推動該地區貿易顯著增長的因素之一。

名為「即將起飛的亞洲區貿易」Clearing the Runway for Intra-Asia Trade)的研究報告,由台灣四種主要的產業類別作為切入點進行探討,闡述貿易增長驅動因素、可能的風險以及相關建議,旨在使亞洲其他 11 個主要市場充分發揮貿易價值。在完全解鎖潛藏的貿易實力後預期亞洲區貿易總額將可從 2020 年的 4,220 億美元成長至 2030 年達 1.1 兆美元。

加速數位化與高科技產業實力,推動台灣貿易前景

數位化加速、GDP 逐年提升與亞洲人口的都市化成長等大趨勢,都將繼續提升台灣作為半導體與電子科技中心的重要地位。

2020 年台灣與其他亞洲 12 國之間的貿易版圖中,高科技產品毫無疑問地扮演著重要角色,佔據了台灣高達 56% 的貿易總額,預期將持續帶動後疫情時代的貿易成長。

高品質的半導體是高科技產品的重要基石之一,在疫情期間再次展現其重要性,也讓台灣成為全球貿易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要角。而台灣與澳洲及 ASEAN 東協市場(如印尼及菲律賓)之間的貿易往來,也將持續成為高科技產業成長的最大助力。

台灣第二大產業為工業製造及汽車業 (IM&A,目前產值為 800 億美元,到 2030 年可達將近 2,400 億美元,主要貿易對象包括南韓、日本以及中國和香港,都將持續提供穩定的高價值貿易來源。

中小微型企業需要更積極的參與全球供應鏈才能獲益

根據研究內容觀察,縱使亞洲區域內貿易具有巨大的潛力,但仍存在一些可能降低台灣在亞洲 12 國貿易夥伴之間吸引力的貿易壁壘,根據報告中受訪的企業指出,關稅和其他懲罰性措施是目前最大的障礙,而缺乏一致性的作業標準以及物流業技術與勞動力的短缺則位居其後。

台灣的物流網絡還有很大的數位化空間,有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微型企業,仍在依賴昂貴而耗時的紙本流程。原因之一為台灣為數眾多的中小微型企業,在應對貿易障礙時往往缺乏實現貿易盈餘所需的規模,故將面臨更高的成本。為了保持競爭力並開闢更多的貿易機會,大型企業必須努力實現供應鏈多元化、數位化營運,並與中小微型企業合作,商研協調的投資策略,針對出口市場進行目標設定。此外,公私部門的協作可以促進對基礎設施、培訓和法規的合作,以改善供應鏈和貿易環境。

「由於台灣在供應鏈短化下成為近岸外包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且中小微型企業佔據了台灣總體企業的 98%,UPS 台灣有責任確保本土企業獲得所需要的資源與協助,並充分發揮於亞洲內部貿易的潛力。」UPS 台灣區總經理洪毅(Sam Hung)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夠幫助 UPS 台灣的客戶,透過這份研究所提供的洞察來制定並實施未來相關的相關規劃,並實現在亞洲內部業務增長的願景。

UPS 也將持續全力協助企業以更快速度觸及更多市場、加速推動數位化的歷程,並且切實遵循該區域與國際間複雜的貿易規範。透過 UPS 強大的全球網絡和廣泛的海關經驗,加上「即將起飛的亞洲區貿易」研究報告中的洞察,亞洲的企業家不僅可以開拓更多貿易機會,還可以為疫情後的新世界未雨綢繆,確保未來業務運作的永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