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5

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暨後遺症治療成果

中醫藥在百年大疫新冠肺炎所做的貢獻及扮演的角色及民眾對台灣清冠一號使用的情形及滿意度調查

新冠肺炎自109年起肆虐,已造成全世界6.75億人感染及687萬人死亡,我們所在的台灣同樣不能倖免於難,然而中醫藥在過去數千年的歷史中,已對抗過無數次大規模流行疫病,此次也不例外。

109年疫情初起之時,台灣中醫就已保持警覺的態度,除加強對民眾的防疫宣導,落實基層診所感染管控,並於1096月召開「中醫參與COVID-19治療暨中醫防疫新生活記者會」,宣導中醫防疫規劃與布署,以及COVID-19中醫藥治療研究規劃、公告臺灣清冠一號功效及作用機制,讓民眾知道中醫能夠有效治療新冠肺炎。至110年疫情升溫,全聯會防疫小組發佈「中醫診所防疫操作步驟」供會員遵循,以強化中醫防疫措施並保護民眾安全,同年疫情升至三級警戒,遂即成立「臺灣中醫防疫醫療國家隊」匯整全國22個縣市中醫師公會,成立中醫服務諮詢專線,提供民眾即時諮詢服務,並安排檢疫所確診者中醫視訊醫療服務1111月清冠一號納入公費給付,同年4月召開「全面開放確診者公費補助清冠一號記者會」,全聯會立即匯整相關諮詢資訊院所與視訊診療中醫院所名單於官網,提供民眾參考。在清冠一號抗新冠肺炎之療效深受台灣民眾信賴、協助台灣度過好幾波疫情之時,中醫藥界仍沒有停下抗疫的腳步,持續研發專用於重症、對於降低死亡率有很好成效的清冠二號。

時至今日,據數據顯示,自111年四月中旬至目前為止,衛福部核准公費「臺灣清冠一號」照護居家隔離患者,照護人數已超過一百萬人,而中醫利用率更較往年提升30-50%,同時與110年相比,去年度111年因為視訊看診公費給付清冠一號,民眾知道中醫在疫情期間提供視訊診療服務的比例大幅增加,也約有78.4%的民眾認為中醫視訊醫療對於看診便利性有提升;經過這次疫情讓更多民眾了解到,中醫在「治已病」上也有相當的功效,更能認同中醫藥的療效,未來全國中醫師們仍會站在第一線,配合政府的政策,持續抗疫防疫,守護民眾健康。

淨冠方對於新冠肺炎的預防及治療成果

「淨冠方」由連翹、黃芩、柴胡、厚朴、藿香五種中藥組成,由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開發,組方思路為弱化(降低新冠肺炎病毒之複製能力)、減毒(阻止新冠肺炎病毒與細胞融合)、淨化(改善新冠肺炎病毒之臨床症狀),目前已被證實可以降低感染,減輕新冠肺炎相關症狀,作為接種疫苗後另一層輔助及減毒防護。

在臨床使用上,截至11112月底,北市聯醫「淨冠方」使用總量已達307,399包,「中醫視訊門診」與「淨冠方防疫自費特診」共計服務2,025人次;爾後更針對新冠後遺症包含呼吸道、掉髮、紅疹、憂鬱、焦慮、失眠、心悸、胸痛、腦霧等症狀,開立「冠後益氣飲」,幫助病人提升體內正氣。在治療新冠後遺症用藥上,北市聯醫截至11112月底,「冠後益氣飲」使用量為25,195包、淨霧方11,199包,服務後新冠症狀之患者共計7,919人次。

新冠後遺症出現的症狀及治療

新冠肺炎確診康復後,仍有不少人會出現,喘、易疲倦、肌肉痠痛、腦霧等新冠長期症狀,或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長新冠的成因目前仍未有完全解答,僅知可能來自病毒雖從病人身體大部分器官清除,但仍潛伏在人體的某些角落,比如腸道、肺部或神經系統;再者,病毒肆虐期會直接感染人體多種細胞,並引發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經過一段時間急性症狀減低,但整體發炎因子尚未完全平復,因而造成身體細胞失養(例如:神經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引發長期後續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疲勞28%、呼吸困難18%(呼吸急促、喘、胸悶、吸不到氣)、認知功能下降19%(腦霧)、情緒困擾(憂鬱23%、焦慮22%)、失眠12%、嗅覺障礙5%,以及其他會影響日常功能的症狀。臨床上中醫常運用飲食、穴道按摩、日常生活保健來治療新冠肺炎後遺症,例如在後遺症中最常見的腦霧症狀,中醫建議除調整睡眠品質外,也需避免高鹽及精緻含糖飲食,平時亦可按摩頭頂的百會穴及四神聰穴,可以幫助醒腦開竅。而新冠病後屬大病初癒,看似症狀緩解,然而多數臟腑紊亂、正氣未復,要注意日常生活作息,飲食需保持清淡,切忌暴飲暴食、熬夜過勞。

後新冠時代的中醫藥研究發展

中醫專病專方已被驗證是可行之道,目前在中醫臨床上已有相當多的潛在藥方,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皮膚過敏、止痛藥的研發,均已看到一些成功的曙光。臨床上常用中藥的安全性很高,中藥新藥研發可以從臨床效果驗證開始,與西藥研發過程不同,故應考量二者有所區別,進而訂定不同流程。

去年爆紅的清冠一號,是由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蘇奕彰教授帶領所屬研究團隊所成功研發,而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至今是為國內唯一的公立中醫藥教育及學術研究機構,除了在清冠一號研發方面的亮眼表現外,在中藥現代機理、中藥鑑定分析等中藥領域也有豐碩的成果。未來若能把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再提升為國家中醫藥研究院位階,中醫藥產業應會有更好的發展以造福國人健康,讓台灣生技揚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