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左7)與台北市社會局長周渝修等致力於社福的貴賓一起為景新日照開幕。(圖:唐氏症基金會提供)
景新日照目前服務對象的障礙程度含括輕、中、重度,年齡從18~53歲,雖然無法完整表達心緒和思維,但基金會仍為他們打造高規格的環境品質,包含每間教室內裝設的不炫光照明、紫外線殺菌燈及吊隱式空調,即使是全癱的服務對象,午休時間亦提供相對舒適的立床設備使用。
林正俠並指出,一般照服員多以長者身體照顧為主,對身心障礙者的接觸和瞭解較少,唐氏症基金會卻特別挹注經費提供照服員教保及專業課程的訓練,除了給予照服員更多支持和專業成長,最終目的仍是讓服務對象獲得最好的照顧品質。
台北市社會局周榆修局長說,台灣有高達九成以上的身心障礙者居住在社區,對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屬而言,社區照顧可以舒緩家庭照顧壓力,也能降低日後成為福利依賴者的機率,然而現有資源與需求之間仍有落差,社區式服務機構只有78間,未來還會新增19處,而需要高支持密度或障礙程度在重度以上的身心障礙者對象最不好做,「身障科2年半換4個科長」,很感謝「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唐氏症基金會,不計成本地與社會局一起投入社區長照機構的經營管理。
王閔生致詞表示,父親在他小學三年級中風,現在母親也是臥床的失智症者,年輕時照顧他和十個兄弟姊妹,深有所感,因此就讀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很關心身障團體,景新日照在他奔走與評估後落腳文山區;身為單親媽媽的議員王欣儀,則表示孩子幼時有過動症,照顧辛苦,家長的心情都是期許孩子平安、快樂成長,將來能減輕家長負擔,由衷希望唐氏症基金會可以更多地介入、參與身障朋友的照顧與社會福利,她也會全力以赴做後盾。
隨後貴賓剪綵,也留下時間與其他貴賓如台北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推動小組委員王錫卿、委員楊錦鐘等及友善機構夥伴,一同參觀教室與空間,大玩手眼協調和肌耐力的互動遊戲。
表演亮點/療育課程催生大樂隊
日照中心的服務對象雖然身心有不同程度的障礙,但透過各項學習仍可看到明顯的進步,在記者會中演出的信義大樂隊,團員是由唐氏症、自閉症、罕病者組成,於102年結合各界資源並引進專業師資開辦的團體音樂療育課程催生的。
老師針對有演奏潛力的學員,在團體課程結束後個別訓練,用不同顏色標示音階,以取代艱澀複雜的五線譜,也悉心指導服務使用者練習木琴、直笛、口風琴、爵士鼓等樂器。
學員進步幅度超過預期,經過課程的前後測結果比較,更發現他們的衝動控制和人際互動能力皆有提升!雖然不是所有學員都能獨自完成表演,但在老師協助下,有了表演的舞台和享受台下觀眾給予熱情掌聲的機會。
個案故事/牽了阿華47年的手,7旬老媽媽問:誰能接下去?
牽著摯愛的手,能走多久?陪先生走完最後一哩路,76歲的媽媽已垂垂老矣,但她還有放不下的執念──外表47歲、內心依然天真爛漫的阿華,會被別人當成寶貝嗎?
先生走後,老媽媽沒有多餘時間傷悲,日漸年邁、體力不再的憂慮,不斷擾動她的心緒,她愈來愈沒有信心把阿華照顧好。
直到女兒為哥哥找到唐氏症基金會信義身障社區長照機構(簡稱信義日照),不安才慢慢停歇,媽媽最喜歡阿華提起同學、老師時的開心神情,甚至發現阿華會做家事了。
有別一般機構,信義日照照顧唐寶寶,也為寶寶家人舉辦「爸爸媽媽下午茶」、「中醫講座」、「桌遊」及「食農教育課」,讓親子身心一起被照顧,得到生活的喘息與生命的療癒。
而信義日照面臨建築物結構體改建,需要尋覓新地點,離住家更遠、體力支出更多,讓媽媽不安情緒再起,不過,基金會也考慮到了,不只提供接駁車,65歲以上的照顧者也有車資優惠,有專人來接送,同時不用擔心下大雨不方便。
看著孩子開開心心到位於景美的景新日照上學、生活充實,對於阿華的未來,現在,媽媽心中有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