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3

從衝突到友善 生態服務給付成效顯著再新增納入臺灣黑熊


台北訊---農委會林務局於12日在主委陳吉仲見證下,展示「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的推動成果,並宣布新增臺灣黑熊為生態服務給付的對象。生態服務給付方案是林務局自110年開始推動,由政府提供「生態薪水」給瀕危物種棲息地所在協助維護生態的生產者與居民,讓保育成本不再只由農民或在地居民承擔,今日有10個參與給付方案的縣市政府、以及農友、社區到場分享與野生動物從衝突到友善共存的心境轉變。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說明,近年國人愈來愈關注野生動物存續,但不少瀕危物種就棲息於農田生態系,社會期待農民友善對待棲息於田區的生物,卻可能也為農民帶來農產減收、土地利用方式受限等衍生成本,往往使得農友視這些瀕危物種為負擔,或讓在地居民對保育卻步。生態服務給付推動初衷即在於保育既是公益價值,其成本自然也應由全民共同分攤,不該只由特定人負責。因此,在陳吉仲主委支持下,林務局補助各縣市政府實施「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針對特定區域給付「生態薪水」給配合制度的友善生產者與在地居民,作為他們代全民良善管理土地、維護保育公益價值的報酬。

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吉仲表示,農業與保育密不可分,把保育做好,才能永續生產。生態服務給付為國家推行綠色環境給付政策的重要環節,因為農地不只具備生產功能,更是許多物種的棲地。石虎、草鴞、水獺與水雉四種物種及棲地的生態給付有良好成效,本次納入黑熊,後續若有其它物種需要,也會新增納入,農委會全力支持。

首階段投入生態給付方案的10個縣市政府、在地輔導團隊,以及參與方案的農友、社區今日也出席記者會,苗栗經營生態農場的陳菊英女士、高雄美濃種植野蓮的李煥生先生、花蓮南安部落的布農族青年林泳浤與金門古寧頭社區的總幹事李俊龍先生,皆分享他們參與友善生產或社區巡守的成果及與生態環境互動的轉變。

生態薪水支持在地居民與社區  實踐永續生產與守護生態

陳菊英女士在苗栗卓蘭鎮鄰近鯉魚潭水庫南岸的山丘上經營生態農場,是典型淺山地形加上畜養雞鴨,致使農場常有石虎前來光顧。陳菊英陸續減損了約30隻家禽,設置捕捉籠發現石虎後,通報縣政府而開始接觸生態服務給付方案,雞舍經過補強石虎不再侵擾,也逐漸認同石虎保育的重要性,更號召社區成立巡守隊,守護人與野生物共享的淺山環境。

在高雄美濃種植野蓮的李煥生,成片浮葉水生的野蓮為度冬水雉提供了停棲繁殖場域。為了讓水雉安心生育,他努力維持野蓮水田植生環境,不驅趕野鳥、也不灑播含農藥之稻穀,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也維護了生態環境。

花蓮南安部落的布農族青年林泳浤,發現山巒環繞、水源充沛的家園放眼望去都是慣行農田,感到可惜,返鄉後便投入友善耕作,也參與了生態服務給付計畫,引領族人了解耕作環境改變帶來的生態價值,用心投入的成果讓南安田區成了臺灣特有魚種「菊池氏細鯽」及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柴棺龜」的庇護地,將部落傳統與自然共存的智慧帶回眾人的視野內。

歐亞水獺在臺灣僅存於金門,過去許多金門居民卻不知水獺的存在與獨特性。2021年古寧頭社區開始參與生態服務給付,社區總幹事李俊龍與古寧國小陳緯武老師合作,古寧國小師生們學習如何巡查與記錄,他們維護社區友善水獺的環境,也記錄水獺足跡、排遺與棲地環境,讓學生們從小扎根,更凝聚村民維護社區與水獺共存的生活環境。

推動兩年 超過500公頃棲地採友善管理

林務局說明,歷經貢寮水梯田、水雉、石虎導入農田生態維護勞務補貼的多年先驅經驗與成效評估後,110年開始正式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包含「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兩大給付標的。前者分別針對石虎、草鴞、水獺與水雉4個物種;後者則是針對水田、水梯田、陸上魚塭、私有保安林4個重要棲地型態。

110年共有新北市、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及金門縣等 9 縣市政府投入,111年屏東縣也加入執行草鴞生態服務給付。在110年全國即有63個鄉鎮、65個社區、超過1,700位民眾透過生態服務給付計畫參與保育工作;其中包括553公頃的農地與棲地以友善環境方式耕作管理,247處棲地進一步進行改善營造。給付方案所架設的自動相機,成功在其中201個參與方案的農田或社區監測到石虎等瀕危物種,成果具體可見,在地居民與社區對與野生動物為鄰,已逐漸由抗拒轉為欣喜,並對參與保育工作產生榮譽感。

減人獸衝突 林務局再納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

中央脊梁山脈國有森林生態廊道庇護棲地下,加上商業性獵捕有效抑止與民眾保育意識提升等因素,臺灣黑熊已逐漸出現在部分淺山周邊村落,因此近年偶有黑熊出沒聚落或入侵農園的事件發生。林務局指出,經過加強宣導,許多部落或社區居民一旦發現黑熊出沒或受傷,已願意主動通報並協助搶救,也顯示黑熊保育成效與山村社區的認知及態度有極大關聯。林務局歸納黑熊保育需求與近年黑熊出沒通報紀錄與救傷經驗,繼原本的石虎、草鴞、水獺與水雉,新增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

林務局表示,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包含社區巡護監測、入侵自主通報兩部分獎勵。巡護監測給付由在地部落社區成立巡守隊,巡守黑熊潛在棲地、通報違法獵具與野生動物誤中陷阱、協助宣導老舊陷阱套索更換為精準式陷阱、協助保育宣導,每年每隊核發最高6萬元獎勵金;若巡守範圍內拍攝到黑熊影像,每次發給最高5萬元獎勵金,每年以2次為限。

自主通報給付係民眾發現疑似黑熊入侵畜()舍、工寮、果園等個人農事場域,不危害其生命並立即通報所在林區管理處並勘查確認,且將食物、廚餘等吸引源確實移除或收納完整,每場域發給獎勵金3千元;若再配合架設自動相機監測3個月且維護拍攝狀態,再核發5千元獎勵金。另外,針對突發的黑熊救傷事件,也將以專案給予積極參與救傷的民眾獎勵金。

社區支持是里山物種保育關鍵 善用生態服務給付加速國土綠網連結

臺灣有近六成保育類野生動物生活於淺山、平原的私有農地或林地,也最容易受到開發壓力及工業化農業影響,許多里山動物如石虎、草鴞、水雉首當其衝。林務局針對淺山平原的棲地維護,近年透過「國土生態綠網建置計畫」持續與地方政府與各部會通力合作,針對全臺關鍵區域操作相應之保育策略,諸如動物路殺的改善、河川廊道生態造林等;其中,在農業生產區支持農民轉型友善農業、維護健康的農田生態系,是連結「森、里、川、海」廊道成為國土生物安全網的重要關鍵。

「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的政策工具能順利推動,實質鼓勵農友維護農田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更加完備了生產、生態的結合,讓農地能成為野生動植物安心棲息生育的家。當居民不再因野生動植物帶來的輿論關注及責任而產生負面連結,進而扭轉印象,以守護棲地與生物多樣性為傲,人類與自然共存共榮方能成真,健康的生態系服務價值也能讓全民永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