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逢年節前後,容易發生血源短絀的狀況;農曆年節假期長,再加上天氣寒冷,感冒民眾多,捐血的人數大幅減少。110年COVID-19疫情一度三級警戒,嚴謹的防疫措施,讓全民日常生活步調都有所變動,血源勸募也再次受到重挫;本會除配合國家政策外,捐血作業場所更加強防疫措施,做到「捐血安心,用血安全」。
今年的捐血月記者會邀請到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盧孟佑醫師、用血30年的杜羿進先生以及甫接受總統接見的績優捐血人代表現場分享;三級警戒時期,血液庫存量降低,需要定期輸血的海洋性貧血者必須延長輸血周期的感觸,深明捐血重要,也特別感謝捐血人,真為「捐血一袋,生命之愛」的寫照。
盧理事長表示,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為病友協會,成員多為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他們自身無法有效製造血紅素,因而他們體內血紅素值都很低,假如沒有規律輸血,可能無法延續生命。在4、50年前,當時無法輸血,這樣的病友平均活不到10歲,因為長期貧血會造成心臟衰竭而死亡。開始接受輸血之後,可以延長他們的生命和維持日常生活,病友們平均2~4周就需要輸一次血,因疫情緊繃,全台灣捐血量下降,血庫告急,病友們輸血無法達到以往數量,血紅素比平常低,只能維持在8左右,對他們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爬樓梯會更喘、走沒多遠就會累,或是出現腰酸背痛、心跳較快等等身體不適,影響生活品質,甚至無法正常工作。
因為常出國開會,看到許多東南亞國家例如泰國和星馬等地,幾乎永遠都在缺血,大部分得用錢買,而且是用CC數來計算,也非隨到隨輸,醫院有血才會通知病人來輸血,極為不便,可謂每滴血都很昂貴。病友們都非常感謝捐血人和捐血中心一直以來的付出,病友們才能獲得這麼多安全又足量的血液,台灣真的是幸福的國家。
身為海洋性貧血患者,杜羿進從確診的那一天開始,他的生命與輸血畫上了等號,輸血整整滿30年,年平均80袋、年平均輸血量2萬C.C.,匯集至少2,400位捐血人、60萬C.C.血液。三十年來與貧血一直和平共存,只要固定每兩週回醫院輸血和每日施打排鐵劑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運動、上課、工作;直到疫情爆發,全台大缺血,醫院開始限制輸血量,血色素直直降,才發現原來一直以來覺得理所當然的事,都是如此的珍貴。沒有捐血人無私的奉獻熱血,杜羿進的生命可能永遠停在十歲,需要定期輸血的各種病友還很多,仍然需要各位捐血人的定期捐血,今天利用這個機會,杜羿進代表用血人來謝謝所有的捐血人。
劉駿耀教官在就讀中正預校時,看著學長及同學們捐血就相當羨慕,身為軍人,幫助別人是應盡的義務,便期待著滿17歲就能捐血;從17歲捐到現在45歲,一直以來都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健康狀況,捐血不難,只要有時間、條件符合,人人都可以做到;劉教官的太太曾經因為開刀輸血、岳父早年也曾經用血,尤其是在血液捐供系統還不夠健全的年代,輸血常常讓家屬費盡心力;身為受血人家屬,捐血自是當仁不讓。擔任教官一職,時常帶著學生捐血,並常向學生宣導;他認為及早給年輕人正確的捐血觀念,養成定期捐血的習慣,就會是一批穩定的捐血人。劉教官的孩子們也一樣,兒子滿17歲就帶他去捐血,當做生日禮物;女兒目前唸護理,等到17歲,也要開始捐血,是一個全家都很支持捐血的模範家庭。劉教官希望捐血不只是口號,而是實際行動,更希望能以行動力影響更多人一起加入,捐血是一個助人志業,身體力行,也希望能向下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