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9

2/3憂鬱症憂友曾想過輕生 自殺傾向憂友需要被看見 醫籲:改變憂友生命 認識疾病、讀懂求救訊號是關鍵 憂鬱症防治協會邀郭婞淳、阿滴等7位名人以一句話攜手「點亮微光」

台北訊---每年10月份為心理健康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世界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視,其中憂鬱症位居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更是造成失能疾病的首位,憂鬱症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根據衛福部109年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統計,逾150萬人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推測台灣每15個人就會有1人罹患憂鬱症,與大腸癌的發生率相同。雖然民眾對憂鬱症仍有部分誤解或迷思,隨著近年越來越多名人勇敢挺身,分享自身的抗鬱經歷,使大眾更重視憂鬱症相關議題。

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醫師表示,憂鬱症是個持續嚴重情緒疾病,憂鬱症病友同時承受憂鬱疾病與不被周遭親友支持理解的痛苦。憂鬱症的輕重不一,據統計2/3的憂友曾經想過輕生1,並曾從生活中透露出「想離開」的訊息。若是身邊的親友能正確地接住這些求救訊號,或許就能避免一場遺憾。憂鬱症需要治療,也需要周遭人與親友的理解與支持。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於心理健康月,特別邀請郭婞淳、阿滴、歐陽靖等7位名人共同錄製一句話送給憂友們,呼籲大眾重視憂鬱症憂友需求,一起「陪伴、支持」憂友在疾病的黑暗中一起點亮微光。

憂鬱症已成為人類失能第一名2,憂鬱症合併自殺傾向  不可不慎!

現代人生活壓力龐大,疫情波動更使人心惶惶,生活型態快速轉變,壓力無法紓解,導致精神相關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 研究指出,2020年造成人類失能前十名的疾病當中,第一名就是憂鬱症2,超越心血管疾病與愛滋病。憂鬱症不僅導致生產力下降、部分憂友會出現自殺傾向,根據統計約15%憂鬱症憂友死於自殺,比例不容小覷!

憂鬱症防治協會張家銘理事長指出,憂鬱症雖然耳熟能詳,但其實分類複雜,例如產後憂鬱症、重度憂鬱症等不同類別,背後也有複雜的致病成因。其中憂鬱症合併自殺傾向的憂友會不斷地思考或談論死亡、甚至嘗試自殘或結束生命,憂鬱症又是輕生者中最常見的精神疾病,需要陪伴者或大眾能更理解憂鬱症,並讀懂憂友的求救訊號,來幫助憂友返回生活正軌的關鍵!

        研究推估九成輕生者生前可能已罹患憂鬱症6 救命關鍵第一步:鼓勵憂友尋求專業幫助

過去關於自殺死亡的心理解剖研究發現,90%的自殺死亡者生前都可能已經有憂鬱症6。但近年台灣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分析發現,自殺死亡者生前一年真正被診斷重度憂鬱症與輕度憂鬱症的比例,分別只有14.5%20.5%6

張家銘理事長指出憂鬱症的診斷不足,也顯示社會對於憂鬱症與自殺風險的診斷評估能力仍待提升。大部分的自殺行為前都有徵兆可循,若大眾能認識並讀懂求救訊號,適時轉介、陪伴尋求專業協助,將有極大機會挽救生命! 理事長進一步指出,憂鬱症並非絕症,若及時發現、積極治療,在醫藥進步的現今,更可能有機會痊癒,恢復正常生活。

一句話轉變生命! 郭婞淳、阿滴等多位名人攜手邀您共同點亮微光!

張家銘理事長表示,關鍵的一句話有時就能改變憂友的生命,讓憂友感受支持的力量,有助提升治療意願、重返健康。因此,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在心理健康月期間,邀請7位藝人與名人郭婞淳、阿滴、歐陽靖、譚艾珍、張庭瑚、蒼藍鴿、黃偉晉,以自身經驗分享給憂友一句話。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醫師首先喊出「不堅強也沒關係!It’s OK to not be OK.」支持憂友,名人們也紛紛透過簡短的「一句話」希望帶給憂友們陪伴、支持與力量,一起突破生命歷程的黑暗時光。

此外,憂鬱症防治協會也將舉辦「點亮微光」徵文比賽,邀請憂友們也能站出來分享,述說自己的治療與復原歷程,攜手以正面力量點亮微光、持續照亮黑暗的每一刻!理事長最後提醒,不要忌諱談論憂鬱與自殺議題,反而要勇敢共同找出病因、穩定接受治療、共同支持,回歸健康生活將是指日可待。

憂鬱症防治協會考量到手機、平板是現代人資訊主要管道,因此本次將網站將逐步更新,提供民眾易懂、豐富的衛教資訊,期望成為憂鬱症相關資訊的重要平台。

歡迎大家至憂鬱症防治協會網站,網址:http://www.depression.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