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0

臺北曲藝團《再見包青天》揭開包公遺骨之謎

合照(左起:段彥希、吳思偉、葉怡均團長、傳藝中心鄒求強副主任、張士能、黃逸豪)

台北訊---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包公是中國歷史上最能象徵「正義、清廉」的著名官吏,總被人奉為清官典範的他,身後九百年遺骨竟被迫挖掘遷移,更因文革落得無處安葬的淒涼下場。這荒謬又令人震撼的史實,即將由臺北曲藝團以一場融合音樂評書、相聲與戲劇元素的全新製作《再見包青天》,於410日至11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熱情獻演。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202021臺灣戲曲藝術節」,從今年一至七月,月月好戲連臺!其中四月登場的《再見包青天》,將融合北方評書的颯爽、南方評彈的細緻、京劇藝術的蒼勁,是評書女王葉怡均的最新力作,也是跳脫評書既定演出模式的大膽挑戰,將帶觀眾穿越古今,揭開包公遺骨之謎!

2015年秋天,葉怡均到安徽合肥演出,在參訪包公祠途中,偶然撞見紀實文學《包公遺骨記》一書,這本曾被中國當局禁售的書籍,記載了1973年包公墓被迫遷移的曲折史實,以及從包公墓中發掘而出的包氏族譜,還原坊間流傳百年的「包公傳說」。

臺北曲藝團葉怡均團長指出,無論是包拯清廉為官,或者《包公遺骨記》作者春桃、陳桂棣夫婦鐵骨錚錚揭開黑幕義無反顧,甚至吳興漢致力於遺骨遷安,這一群小人物始終堅持信念的風骨深深打動了她,最終才能實現《再見包青天》的創作念想;同時她也想透過本劇探索新的藝術形式,讓在兩岸均屬邊陲地位的說唱藝術與青年相聲演員,通過劇場嚴密的分工模式,不斷排練並集體合作去擴大想像,從中學習到曲藝以外的經驗,拓展說唱藝術的存續形式。

導演符宏征表示,本劇從葉怡均老師親赴安徽取材、上海創發,乃至最終在臺灣完成,前後歷時長達六年,與現代劇場元素的結合更令人感佩,在幕後各環節設計的共同激盪下,將京劇臉譜的符碼、田野調查實景、評書的敘事、戲曲唱腔、服裝的古今紋理交織,以光影形塑流動的空間、古今東西音樂的能量等元素,融合創造出劇場空間流動感,既有現代元素又不悖離傳統框架,堪稱臺灣評書史上第一回!

《再見包青天》除了精采的歷史評書外,也集結了音樂名家張士能、臺灣最強80年後相聲演員黃逸豪、京劇笑咖吳思偉、型男諧星洪子晏、快板天菜段彥希等人共同演出,410日至11日將在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一連演出三場,演出票券正於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網熱賣中,購買戲曲藝術節套票可享7折優惠,或洽臺北曲藝團 02-2234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