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臺博館展出「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 見證現代建築在臺灣的實踐

台北訊---高而潘建築師是臺灣在二戰之後所培養的第一代建築師,從事設計與教學多年,深受學界與業界推崇。他的作品是1960年代以來現代建築在臺灣實踐的見證,包括住宅、學校、醫院、工廠、車站、美術館、銀行及商業建築等多種類型,忠實地反映當代臺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展與成就。多位建築界、藝文領域的貴賓出席開幕,對高而潘建築師致力於創造臺灣現代建築的貢獻表達肯定與支持。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表示,文化部近年大力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透過高先生這些珍貴的現代建築史料,讓我們瞭解第一代建築專業者,是如何在戰後國家的重建過程中追求現代化,以及詮釋他們心中的現代性,形塑臺灣建築的風貌。
高而潘先生也特別分享他接觸及學習建築、開業的歷程,珍貴豐盛的建築生涯讓與會者深受感動。特展精選跨越19601990年代的13件設計作品,這關鍵的三十年正是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發生重大轉變的分水嶺。其中60年代的作品為省立護專文教大樓、胡適墓園與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顯示了RC塑性特質的粗獷主義(Brutalism)特色,底層空間通透而流暢。70年代的三明大樓、臺北市銀行大廈與臺中張淑齡公館,前兩者為都市的高層商業辦公大樓,以水平窗採光,並分離出垂直的服務核,機能明確,而臺北市銀行大廈首先採取主體退縮,為都市公共空間作出貢獻。80年代的作品為月裡山莊、臺北市立美術館和華視大樓,臺北市立美術館發揮了代謝建築(Metabolism)空間延展的概念,是臺灣現代建築的里程碑;華視大樓競圖案,底層及地下的公共空間為市民所享用,是一項突破創舉。這次也特別展出臺北龍山寺的兩側建築設計,說明現代設施如何與古蹟協調共構,相信到龍山寺的人都幾乎不曾察覺新設施的存在,這是建築師的巧思。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高先生與臺博館的因緣,源自2007年臺博館推動「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徵集數位化計畫」,他將其執業生涯的8千餘幅建築圖說全數捐贈給臺博館收藏,這些珍貴的現代建築史料已陸續完成數位化作業。就臺灣現代建築史的發展脈絡而言,高而潘是代表性的經典人物,臺博館舉辦「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不僅是向前輩建築家致敬,更是為了彰顯高先生所代表的二戰後第一代建築專業者,能在時代洪流裡,意志堅定地突破現實的挑戰,並且始終憑藉著厚實的專業能力,穩定地貫徹自我理想的軌跡。
策展人李乾朗教授表示,高而潘先生是現今臺灣輩分最高的建築師,今年93歲,他出身臺北大稻埕望族家庭,身處於戰前與戰後交接的大時代中,承接了日文與中文教育,這既是衝突矛盾的時代,也是多元文化並存互補的時代。高而潘就是新舊交替的時代下受教育的本土建築師,他繼承了傳統臺灣待人的寬厚謙讓之品格,但也勇於嘗試接受前衛的設計思潮。
立法委員吳思瑤表示,建築是文化、是歷史、是讓所有人認識土地的重要媒介,自2007年超前部署開始徵集「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除了圖檔之外,尚有許多珍貴的模型、紀錄片、錄像等多元的文化典藏應持續進行徵集及紀錄,後續也應透過典藏、展覽進行建築教育及文化研究,故期望繼續推動建築博物館的建置。
研究現代建築的策展人徐明松特別分享高建築師的作品包括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銀行大廈、胡適墓園、華視大樓、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以及許多公共、私有建築,都是臺灣當代建築中的代表性作品。回顧他的許多建築,發現他經常勇敢地挑戰社會的成規,在困境中堅持現代主義的表達方式。高建築師認為設計思考一定要從社會脈動著手,如此才能對當代社會提供最貼切的設計。
「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即日起至109823日於臺博館南門館小白宮展出。展覽期間另有專家導覽(891516日下午2點)及講座(822日下午2點),詳情請參考臺博館官網(http://www.ntm.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