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開幕典禮的貴賓合影(右4為臺博館館長洪世佑,右3為立法委員黃國書)
展示文物包括古文書、地圖、歷史文物、原住民文物等,以族群接觸與互動的歷史線索及文化結晶為素材,進行文書、圖像與文物的詮釋,以探尋18至19世紀臺灣內陸沿山及內山邊區社會的樣貌,及身處其間的原住民文化與社會對應的演變。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博物館是反思歷史與重現文化的場域,也是提供不同族群觀點與對話的空間。臺博館自1908年創館迄今,典藏臺灣原住民相關文物已歷百餘年,藏品年代久遠且類別多元實為博物館原住民典藏的重要特色,對於呈現近代原住民與漢族社會的接觸與互動歷史情境及內涵而言,提供了許多適題的素材,且彼此互有關聯,因此向來甚獲重視。此展綜合運用其中的歷史文獻、社會生活器物、歷史圖像、輿圖等相關文物,兼納清代官方與民間社會的歷史與文化物件,以鋪陳18-19世紀臺灣「邊區社會」推展時的邊區多族群社會概觀。
今天立法委員黃國書也特別出席展覽開幕典禮,他於致詞時表達對臺博館策劃此展覽的肯定及支持,並表示臺博館典藏了許多臺灣這塊土地上重要的文物,透過博物館文物的展示及研究,我們能從古文書、地圖、契書文件去爬梳及探究邊區社會裡漢人與原住民族之間的互動關係及歷史脈絡,並讓民眾能省思及瞭解臺灣歷史文化的蘊涵。
原住民的生活器物呈現了族群接觸與互動的影響,也反映了山區原住民應對社會環境改變的文化重組策略;原漢接觸的歷史文物,如界碑、功牌、餉票等,則例證了「邊區」原漢社會關係歷史性變遷所產生的新族群互動形式。此展透過臺博館藏文物資料的整合展示呈現邊區社會的發展,傳遞博物館文物典藏及展示推廣對深耕臺灣文化歷史的意義,也彰顯國家重要文化資產所具有的社會文化教育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