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0

就醫新思維 中醫來幫忙 2020【中醫醫療認知與行為調查】首次公布 「中醫粉」趨向年輕化 求診原因更多元 五大中醫專家分享實務個案 急診、住院都能看中醫

台北訊---民眾對傳統中醫的印象還是「把脈、喬筋骨、調理養生」嗎?現代中醫能做到的事,已經超過傳統領域的想像!今(7/9)舉辦《就醫新思維 中醫來幫忙》記者會現場邀請到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理事長柯富揚及《康健雜誌》總編輯賀桂芬,為發展中醫醫療環境政策進行對談。有護理背景並深耕中醫領域多年的《康健雜誌》資深主筆林貞岑解讀報告「2020年中醫醫療認知與行為調查」,發現許多民眾認知的落差,為未來中醫認知宣傳帶來新的方向。
◎中醫醫療認知與行為調查的四大發現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與《康健雜誌》首次合辦「中醫醫療認知與行為」網路調查,鎖定對健康意識高度關注的族群,在收回上千份問卷中有四大發現:
發現一.愈來愈多年輕人成為「中醫粉」
在調查中一年內看過中醫的人有八成,而每月都要看中醫至少一次的「中醫粉」逾三成,其中又以30~39歲的人最多;20~29歲及40~49歲的年齡段次之。找中醫求診的年輕人愈來愈多。
  發現二.看中醫的原因愈來愈多元
不只「筋骨痠痛」要去看中醫,民眾也常因「調理身體」、「呼吸系統」、「婦科問題」及「睡眠困擾」看中醫。其中19歲以下年輕人有超過6成都因「筋骨痠痛」問題求診中醫,打破過往印象。另外還有不少受訪者表示自己有「胃食道逆流」、「胃脹氣」等腸胃問題時也會選擇看中醫。
發現三、破除中醫藥迷思,腎虛不等於腎功能不好
「腎虛是指腎功能不好」嗎?《康健雜誌》曾在「2012年中醫藥迷思大調查」中發現有5成受訪者都答錯,但「2020年中醫醫療認知與行為調查」中僅2成受訪者有錯誤認知,足見民眾對中醫藥的認知都提升了不少。而此次調查也破除「中醫藥會傷腎?」的迷思,受訪者有68%都知道慢性腎臟病可以看中醫。
發現四、民眾認為現代化中醫更科學專業
民眾對中醫藥的看法從「養生」走向「科學專業」,有62%受訪者知道中醫師可以透過健保卡判讀其他醫院的檢驗報告;超過96%受訪者知道針炙不只能治療筯骨傷害,也能治療其他疾病。還有81%受訪者都知道「科學中藥」。
雖然現代中醫看診項目的多元性已翻轉大眾對傳統中醫的印象,但在此次調查中發現,僅有少部份受訪者知道急診、住院也可以看中醫,而且健保可以給付;中醫已是台灣人醫療方案不可或缺的一環,接下來要協助中醫建立更好的醫療環境,和西醫體制可以達到互相協助、發揮強項的目的,勢必需要政府及醫界付出更多的努力。
◎五大中醫專家以治療實務個案 解讀中醫奧祕
記者會現場由中醫師全聯會特別邀請五位中醫專家,分別以住院、急診、傷科、消化系統,以及食品藥品的主題實務個案,透過中醫治療與應用分享,解讀中醫醫學奧秘:
個案一、住院 (癌症之中醫治療應用│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任 黃頌儼 醫師
黃頌儼醫師透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讓58歲女性腫瘤患者經手術、放化療後常出現的腸胃不適、眩暈、落髮,以及療程中常出現的口亁、口腔潰瘍、便秘、腹瀉、張口困難等症狀減輕到最低,讓患者能順利完成整個西醫療程,發揮最大療效。
  個案二、傷科疾患之中醫治療應用│宜蘭縣中醫師公會 名譽理事長 劉德才 醫師
中醫傷科是民眾接受度最高的中醫科別,其佔率超過60%以上,劉德才醫師分別以五種不同的傷科疾患為例,包括:急性痛症(扭挫傷)、急性痛症(痛風)、糖尿病下肢潰瘍、妥瑞氏症和顏面神經麻痺,皆能以中醫針灸、薰藥(熱敷)、推拿、外敷藥膏等診療手段搭配診治。其中從氣血論治是中醫傷科最獨特,也是最具特色的治療方式。
個案三、消化系統疾患之中醫治療應用│台中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曹榮穎 醫師
古人既沒點滴、也無針劑,各種營養成分與藥物皆須經由口服進入人體,所以有「脾胃為後天之本」的說法,亦即當腸胃運化不良,吸收、代謝失能,終將衍生各類疾病。曹榮穎醫師將以數篇國際期刊與案例,說明以中醫藥治療消化系統疾患的優點,並解釋如何藉由強化中醫診療的樞紐—脾胃,進而處理較複雜疾患的機制。
個案四、藥品與食品標示謬誤 │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理事長 張景堯 醫師
在今年「中醫醫療認知與行為」大調查中發現,許多人分不清「四物湯」和「四物飲」的區別,張景堯醫師將這種藥品、食品都分不清楚,且在各大賣場和超商都買的到的狀況形容為「新食安危機」,記者會現場也以四物湯內容物為例,一一列舉出成份做對照。
個案五、急診之中醫治療應用│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孫茂峰 醫師
孫茂峰醫師以台灣急診的狀況分析,針對急診常見病症,藉由中醫介入處置,減輕急診壅塞,減少病患反覆進出急診或滯留在急診觀察區。
 透過今日《就醫新思維 中醫來幫忙》記者會的中醫行為調查報告與中醫治療實例分享,期待未來中醫界發揮更大優勢,輔助及強化現代醫療效果,不僅能減少醫療資源上的浪費,也能讓更多人享有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