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2

滙豐私人銀行2020年投資展望 邁向新年代,投資新里程

台北訊---滙豐私人銀行表示,展望未來十年,隨著偏低利率環境和全球成長放緩持續更長的時間,將會使大部分資產類別的預期回報下跌,但採取以優質盈利、結構增長、多元化收益和全球資產配置為重點的均衡策略,可望在2020年帶來最佳的投資組合回報。
滙豐私人銀行對全球股票持中性比重配置,其中對美國和英國股市持偏高比重;亞洲方面,對印尼股票持偏高比重,對在臺灣、中國大陸、香港和新加坡上市的股票維持中性配置,重點集中在結構增長,由中產階級消費者、科技創新、刺激經濟政策和結構性改革所帶動的相關產業。
滙豐私人銀行致力於全球市場尋求回報機遇,在固定收益策略方面偏高配置美國投資級別債券、新興市場和亞洲美元及本幣債券以尋找息差機會,同時配合多元收益策略,投資於高息增長股、房地產相關和私募市場工具,以分散收益來源。
2020年經濟展望  利率長期偏低,增長長期偏低
滙豐銀行預期在環球經濟同步放緩期間,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將會分別於2020年維持在2.5%2021年的2.6%。最近,環球經濟增長初步出現觸底跡象,但預料在未來數年會維持低於正常水準。在2019年三度調低政策利率後,預期美國聯凖會將於2020年和2021年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在1.50%1.75%的水準不變。由於美國勞工市場穩健,私人消費強勁,加上通膨前景溫和,滙豐私人銀行相信美國在未來兩年無需進一步降息。然而,受已開發經濟體債券收益率低迷、經濟成長放緩、通膨下降壓力和經常帳赤字改善等因素影響,預料許多亞洲和新興市場央行將會於2020年進一步放寬其貨幣政策。
滙豐私人銀行亞洲區首席市場策略師范卓雲表示:「中美兩方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可能反映最近一波全球增長下行的低谷已經過去,但2020年主要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仍將低於正常水準,預料美國將為1.7%,歐盟為0.7%,中國則為5.8%。企業盈利增長可望從第三季的低位回升,但受貿易放緩和製造業周期疲弱的不利因素影響,當前市場對2020年的普遍盈利預測可能略為偏高。」
范卓雲指出,中美兩方達成臨時貿易協議應有助貿易緊張關係降溫,而局部降低現行關稅,應可穩定市場對明年的商業信心和投資支出。但展望2020年,盈利增長空間將取決於進一步降低關稅的幅度。她認為中美能否達成較全面的第二階段協議,繼而落實取消所有現行關稅仍是未知之數。
范卓雲強調:「預期聯凖會在2020年和2021年將維持利率不變,市場將把注意力轉向美國以外其他可能降息的地區,因此我們預料美元將於明年保持強勢。與十國集團(G10)的其他市場相比,美元的利率較具吸引力,而且美元具備避險的性質,這些因素可為美元提供支持。」考慮到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下,局部降低關稅和達成貨幣協定的影響,滙豐私人銀行預期人民幣兌美元匯價可望靠穩,在2020年底達到7.15位置。
中國成長放緩和政策回應
在金融去槓桿、全球增長減速和貿易放緩的總體經濟環境下,滙豐銀行預測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將會由2019年的6.2%,放緩至2020年及2021年的5.8%。范卓雲表示:「我們預料中國政府將在明年3月舉行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把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訂定大約6%,相信中國的寬鬆政策很可能保持審慎,將以穩增長為政策重點,而非扭轉增長放緩的趨勢。因此,我們預期中國在2020年不會推行激進的刺激經濟措施或大幅調降利率。」
她進一步指出:「參考了中國最近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政策指引,我們預期在2020年內,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將進一步調降0.25%,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則減0.2%。此外,存款準備金率預料將於2020年底之前再度調降0.15%,並預期中國政府將於明年進一步減輕企業稅務負擔,並降低社保費率和各項行政費率,以支持內需成長。社會融資總量很可能在明年維持約10%的成長,結合財稅和貨幣刺激措施,預期可帶動科技升級和基建支出的投資增長。」
2020年資產配置策略
范卓雲強調:「處於長期低增長、低收益的環境下,我們已調低未來十年各資產類別的回報預期,並將採取多層面的投資策略,以實現尋求增長、收益和穩定性三個目標。我們需要隨着新的投資方向調整部署,透過受惠亞洲消費者、中國經濟轉型、工業革命4.0和可持續發展帶動的結構性增長相關產業,持續尋求機遇,從而實踐增長、收益和穩定性這三個投資目標。」
滙豐私人銀行對環球股票維持中性比重配置,看好美國和英國股票,並在美國投資級別企業債券,以及個別新興市場和亞洲美元債券和本幣債券尋找息差機會。在亞洲股票方面,對印尼股票持偏高比重,對在臺灣、中國大陸、香港和新加坡上市的股票維持中性配置,投資重點集中在由中產階級消費者、科技顛覆、第五代流動通訊(5G)革新、刺激經濟政策和結構性改革所帶動的結構增長主題。
范卓雲表示:「在大市升幅低於過去,政治不明朗因素持續時,分散風險尤其重要。要獲取足夠的收益,我們相信投資組合應避免持有過多現金結餘,因為當前現金利率欠缺吸引力。相對地,我們採取多元收益策略,通過投資高配息成長股、房地產相關和私募市場工具,以分散收益來源。」
范卓雲指出,對沖基金、私募市場工具、房地產和黃金等另類投資是有效分散投資組合風險的工具,可提供與大市相關度較低的回報,並在環球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加強投資組合抵禦市場大幅波動的衝擊。她補充:「對沖基金既可把握成長機遇,而且通常受市場調整或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較少。而私募基金則因為投資年期較長,有助捕捉長期增長趨勢,減少因計算短期入市時機而錯失投資機遇的風險,並有助駕馭短期市場波動和地緣政治不明朗因素。」
2020年上半年的精選投資主題
滙豐私人銀行提出以下精選投資主題,預料這些主題將在2020年上半年環球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保持強韌表現。
(1) 亞洲消費動力
滙豐私人銀行北亞首席市場策略師何偉華指出,亞洲的富裕中產階級消費者數量龐大,可帶來具吸引力的結構性成長機遇。他表示:「亞洲私人財富顯著累積、中國空巢家庭數目上升,以及成長迅速的東協年輕城市人口,都是亞洲消費穩健增長的主要動力。雖然面對環球不明朗因素,但我們可在亞洲個人服務、高檔消費品、電子商務、娛樂、旅遊、教育、醫療保健和金融服務領域物色優質增長機會。」
何偉華亦指出:「亞洲的科技創新一直走在世界前端,區內的電子商務貿易滲透率不斷上升,消費者行為也隨之而改變。隨着民眾收入增加和空巢家庭消費潛力釋放,我們認為亞洲的生活方式和體驗式消費將帶動強勁增長,教育和醫療保健亦是亞洲消費主題的亮點。此外,鑒於蓬勃增長的私人財富和個人收入,以及日新月異的消費者喜好,我們認為『優質化』將成為亞洲消費主要發展趨勢。」
(2) 重塑新中國
「重塑新中國」主題把握中國經濟轉型、科技升級、金融產業開放和刺激經濟政策帶來的結構增長機會。何偉華表示:「中國的半導體淨進口量龐大,其總值2,270億美元佔2018年進口總額21%,這是中國積極尋求科技自主和升級的原因之一。科技業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單一進口產業,而臺灣的半導體公司將受惠中國大陸對晶片急速成長的需求,其中包括明年第五代流動通訊(5G)的面世、更趨輕薄的智能手機和無人駕駛技術,都帶動對高端晶片和電子零組件需求的強勁成長。」
他認為:「中國將會實施更積極的政策,以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我們認為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新興科技公司將因此而受惠,並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我們也看好受惠於中國結構性改革和市場開放的公司,並在中國金融股和偏向內需市場的股票物色個別機遇,包括可受惠於粵港澳大灣區優惠政策的股票等。」
(3) 亞洲企業債券機遇和新興市場債券  以息差為重點
強勁的當地基本面和結構增長潛力,加上央行寬鬆政策,都對亞洲及新興市場美元債券和本地貨幣債券有利。而相比已開發市場的債券,前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追尋息差機會。從資金流的技術分析來看,全球負收益債市總值高達11.7兆美元,各地追求收益的投資者將轉投較高收益的資產,因此亞洲和新興市場企業債券很可能吸引追求高收益的資金流入。
亞洲央行實施寬鬆政策有助延長目前的經濟周期,為此,滙豐私人銀行認為與環球經濟下行相關的違約風險,在亞洲區內尚屬可控。對比信貸評級相似的已開發市場公司債券,部份具備穩健基本因素和高增長前景的亞洲公司債券發行機構提供較高收益率,反映亞洲債市仍存在可觀的息差機會。中國人民銀行和印尼央行的寬鬆貨幣措施將提供利多政策,支持兩國美元債券和本地貨幣債券的表現。
(4) 亞洲高股息增長策略
何偉華指出:「在低收益環境部署,並以息差和優質盈利為重點,我們也通過『亞洲高息增長』策略尋求回報。回顧過去十年,亞洲高息股的總回報勝於MSCI亞洲(日本除外)指數。預期具優質增長潛力的亞洲企業將更有可能維持未來配息,甚至調高配息率,令高息成長股受惠環球追求收益的趨勢,支持其總回報上升。」
他解釋:「純粹追捧股息率最高的亞洲股票未必是最佳做法,因為這可能導致投資人墜入『價值陷阱』,我們建議投資人考慮我們的『亞洲高股息增長』策略。首先,增長股墜入『價值陷阱』的機會較低;其次,因為亞洲屬增長地區,其國內生產總值成長普遍高於發達經濟體,亞洲投資人更傾向於投資成長前景理想的高息股。再者,我們認為具成長潛力的公司可在未來維持配息,甚至可能提高配息率。」
(5) 工業革命4.0
滙豐私人銀行強調,5G技術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部份,將可顯著提高網絡能力,為消費者和企業開拓嶄新功能,包括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遠距手術、智慧工廠、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等。
何偉華表示:「儘管貿易形勢持續不穩,但5G技術的發展銳不可擋。5G革命的最大得益者包括智慧手機公司、電信公司、5G基礎建設企業和5G應用服務公司。電信基建和半導體銷售應可藉多項因素而獲益,包括:環球5G佈建網絡趨勢、物聯網持續增長、人工智慧應用,以及對更強大功能數據中心的需求。」
工業革命4.0主題也可把握數位消費領域、顛覆性金融科技創新及醫療科技急速普及所帶來的結構增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