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5

CRIF中華徵信所公佈「2019版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 受美中貿易戰影響 台灣百大集團投資板塊大遷移


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公佈的台灣百大集團(以下簡稱百大集團)排名調查指出,美中貿易戰開打後,百大集團在全球投資的變化正在快速形成,並且將對未來10年的投資帶來巨大影響,但影響的好或壞並不全然由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較勁來決定,反而在於百大集團如何看待全球市場來決定。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從百大集團總體營運面的角度與投資板塊移動的趨勢來看,美中貿易戰對台灣並不見得是壞事,而在整個百大集團全新的變化中,同時具有「改變」的新形勢,與「不變」的定向趨勢。
百大集團總體營運情況呈現「四升四降」 獲利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
 由百大集團總體營運面的角度觀察,2018100大集團的總體營運呈現出「四升四降」交錯的情況。「四升」分別是集團投資分子企業家數、資產總額、營收總額均創下歷年新高,營收成長率6.36%則為5年來新高。至於「四降」則是資產成長率、稅後純益、純益率、營收成長集團個數均較2017年呈現下滑。由於眾多營運指標非呈現一致的方向,而呈現背道而馳的分歧,也使得百大集團的趨勢預測變得更為複雜。
   CRIF中華徵信所分析,2018年百大集團資產總額雖創下1039,346億元的歷史新高,但是資產成長率卻由2017年的11.45%,降至5.57%,不僅為近三年(2016-2018年)新低,並為2012年以來的次低,僅高於2015年的5.43%,這代表百大集團在美中貿易戰陰影下投資規劃保守。也可以視為是百大集團對發展前景所發出的一個「停、看、聽」的觀望訊號。
 其次,由於2018年前三季景氣仍位在高端,因此百大集團營收總額創下30831億元的歷史新高不足為奇,反倒是百大集團的稅後純益總額僅為18,884億元,雖僅較2017年微幅衰退0.66%,但卻是百大集團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稅後純益總額衰退。由於營收成長沒有帶動獲利成長,純益率也由2017年的6.72%下滑至6.27%,透露出百大集團的獲利確實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且處於一個新的轉折點。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認為,此一轉折點究竟只是一個暫停頓號,或是一個反轉下降的起點,目前都不足以下結論。
百大集團重新思考全球分散投資策略 受川普效應帶動連續四年加碼美國
   由投資板塊移動的角度看,百大集團全球分子企業總家數為8,714,創下投資家數歷史新高,較2017年的8,468家增加246家,也創下2014年以來百大集團分子企業增加家數的新高。然而百大集團分子企業創新高,但資產成長率卻反向腰斬,兩者間出現矛盾,可以合理解讀為新增分子企業的平均投資規模因觀望美中貿易戰縮小所造成
很值得關注的是,美中貿易戰啟動後,百大集團在全球地區投資中的家數增減變化。雖然以投資總家數來看,中國大陸(含港澳)2641家排名第1,中南美洲以1091家排名第2,依次才為東協542家、北美洲488家、歐洲410家;但至調查截止的20198月底,百大集團在全球海外重要地區所增加的投資家數前3名,分別是北美洲地區增加81家,歐洲增加54家,以及東協地區增加42家,以美國為主的北美洲和歐洲,出乎意料的都高於東協地區,這也顯示百大集團在創新、設計、製造代工、行銷的全盤考量下,正重新思考其全球分散投資的策略,並非單純以東協地區的代工基地為首要考量。同時以美國為主的北美洲投資家數由407家增加到488家,大幅增加81家,這不但是百大集團連續四年在北美洲地區加碼投資,而且也是單一年度增加投資家數最多的一年。可見得川普效應的確帶動了百大集團的加碼投資。此外,百大集團對台灣本土投資家數也增加65家,顯示以技術智財權、自動化、高端化、高毛利率產品回台投資正在形成風潮。
百大集團對東協地區投資呈穩定加溫 但仍難以撼動中國大陸之投資地位
CRIF中華徵信所進一步比較東協和中國大陸的投資變化,發現往東協移動雖然是一個新趨勢,但是十年之內要撼動中國大陸地位有其困難。百大集團中共有67個集團投資東協地區,較2017年增加3個集團,顯示僅剩33的集團尚未投資。2018年百大集團在東協投資的總家數為542家,增加家數也連續五年溫和遞増,表示2018年百大集團對東協地區的投資呈現的是穩定的投資加溫,而非受美中貿易戰影響出現激增式的上揚。
   扣除港澳地區的投資家數,百大集團在中國大陸本土投資2,089家分子企業,只較2017年減少10家,顯示2018年百大集團對美中貿易戰急遽升高的趨勢沒有太多及時因應行動;因此2018年百大集團在中國大陸(不含港澳)營收總額高達158,424.20億元,較2017年的148,557.31億元成長6.64%,不僅創下營收總額新高,也締造百大集團連續六年在中國大陸營收總額成長的記錄。同時稅後純益總額亦以4,118.60億元續創歷史新高,並較2017年的3,302.68億元大幅成長24.71%,顯示在中國大陸經濟轉型驅動下,也驅動了百大集團的獲利模式改變。
   2018年百大集團的東協投資營收總額為28,773.06億元,較2017年大幅成長17.63%;稅後純益總額也首度突破1,000億元大關,達到1,082.29億元,較2017年成長41.81%,呈現爆發性成長。因此無論營收成長及獲利成長幅度都遠遠超過中國大陸,純益率3.75%也高於中國大陸(不含港澳)的2.60%,顯示東協地區受惠於美中貿易戰的轉單效應。但從東協地區的投資家數、營收總額、稅後純益總額看,各僅約中國大陸的26%、18%、26%,東協地區的整體投資規模和效益,仍難與中國大陸相提並論!假設百大集團對中國大陸(不含港澳)投資家數不增減,對東協地區投資以每年100家的速度增加,十年後投資家數也不過才1,542家,仍遠不及投資中國大陸的2,089家。若要在五年內趕上2018年中國大陸投資家數,那麼每年必須新增投資至少309家,但除非兩岸關係出現嚴重變化,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也可以大膽推斷,東協地區在十年內仍難以撼動百大集團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地位。但是可望逐年拉近兩方的投資差距。
   CRIF中華徵信所認為唯一能夠快速增加百大集團對東協地區的投資的機會,就是台灣透過和東協十國簽定包裹式的投資保障協議,使台灣企業投資東協任何國家都能被公平對待與獲得投資保障。
中國大陸世界工廠角色正在改變 五年內全球供應鏈地區移轉勢在必行
    雖然2018年尚未反映美中貿易戰對百大集團中國大陸營收成長的負面影響,但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美中貿易戰已經使得中國大陸作為世界工廠角色正在改變,整體供應鏈的外移,現在才只是開始。在未來的三到五年中,全球供應鏈地區移轉必然出現巨變。
對台灣而言必須體認即便不再是世界工廠,轉型中的中國大陸仍具有巨大的發展能量,固然目前在經濟上還不足以和美國對抗,不過中國大陸正在為自己經濟找出路,並且加快內外轉型。例如在2012年中國大陸只有8家公司進入蘋果供應鏈,但是2018年中國大陸在200大蘋果供應商家數已提升到34家,2019年再增加至41家,由此可見中國大陸提升自身產業全球競爭力的能力。再舉一個例子,中國大陸最大面板廠京東方2018年營收達到新台幣4,226億元(人民幣971.1億元折算),遠遠超越友達光電和群創光電,這就是中國大陸的大趨勢。因此,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表示:「建議台灣百大集團不要認為受美中貿易戰波及選擇撤出中國大陸,就能在國際市場上避開這個競爭對手的鋒芒。相反的看中國大陸產業發展,必須是一個從宏觀眼光和多面向角度,甚至是全球市場角度去思考的問題。對於百大集團來說,全押寶在中國大陸投資者的風險日益高升,但是全部撤出也會有難以承受的營運壓力,如何在中國大陸與其他地區的投資取得平衡,既不對中國大陸投資太過傾斜,但也要利用中國大陸進一步的公平開放,站穩中國大陸內需市場腳步。」
 至於印度,儘管在全球新興國家中,印度在一直被塑造為中國第二的世界工廠和市場,但是對百大集團對印度的投資熱度一直沒有真正熱起來,語言、文化、低端消費市場,都是原因之一。百大集團中仍有近7成的集團尚未在印度布局。若以201832個集團所投資的71家分子企業,扣除8家尚未營運者不計算,仍有33家出現虧損,這也許正是百大集團對投資印度考察多於實質投資的原因。
CRIF中華徵信所向台灣百大集團提出「三個強化、一個防範」建議
    在美中貿易戰雜音干擾下,未來三年CRIF中華徵信所將由百大集團自中國大陸外移的速度和移動的地區、新南向國家投資家數的增速、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為銷售重心的集團獲利變化,來觀察百大集團產業供應鏈重整的趨勢。
    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也提醒:「全球貿易戰由美中開啟戰火,不代表其他地區不會發生新的貿易戰。長期佈局不要對美中關係抱持太過樂觀的心態。因為美中在全球政治、軍事及經濟上長期對抗將是大趨勢。短期上固然要縮短供應鏈佈局陣痛期,但也要有長期宏觀眼光。核心競爭力將是全球貿易戰免疫的關鍵,或許市場在別人手上,但策略、技術、KNOWHOW在自己手上,百大集團必須將自己調整至產業價值鏈中最有利位置,才能避免任何的貿易壁壘。而美國的經濟成長減速,也必須留心全球經濟進入到一個轉捩點,從徵信的角度看,並不容許我們太過樂觀看待。」
CRIF中華徵信所也以目前形勢對百大集團提出「三個強化一個防範」的呼籲。「三個強化」分別是強化百大集團製造分流-建立區域製造中心、強化行銷分流-擴大美國市場、強化創新中心的能量以便與深圳平起平坐。「一個防範」則是防範當上市櫃集團大規模自中國大陸撤退時,台資銀行可能遭受波及外,同時銀行業也將是百大集團退出中國大陸最困難的產業,因為如何處理當地貸款客戶善後、以及大手筆買下的不動產都有難以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