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7

優遊陽明山魚蝦蟹之美 守護北臺灣溪流生態系

    陽明山國家公園除了獨特的火山地景地貌、地熱溫泉景觀外,更有蜿蜒的溪谷、湖泊、瀑布及原始河溪地貌。區內水系依山勢呈放射狀流瀉,獨立入海,其穩定溪流流量及未受人為汙染的純淨水質,構成北臺灣完整的溪流生態系。除北磺溪、南磺溪、磺港溪與部分員潭溪水系受火山地質及溫泉露頭影響水質明顯受到高濃度硫化物干擾與污染,中、下游魚蝦蟹類明顯減少或消失外,瑪鋉溪、阿里磅溪、老梅溪、八連溪、大屯溪等溪流則孕育豐沛淡水域陸封型與河海洄游型之魚種及大型蝦蟹甲殼類物種。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稱陽管處)96年進行全域水生動物相調查迄今,已歷經10餘年,在環境變遷、人為活動及溪流水系的人工建設之下,現存物種的整體變化仍是值得深入瞭解。因此105年起委託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陳義雄教授團隊進行園區內的主要水系淡水魚類以及大型甲殼類物種多樣性之調查研究歷經將近3年之野外調查,全段河系包含園區內外中、下游及河口共累計調查高達75種的溪流淡水魚類以及39種甲殼類物種,資源相當豐富,而園區內原生物種則為11種魚類、6種蟹類、5種蝦類,並有大吻鰕虎、臺灣吻鰕虎、黑邊湯鯉及凱達格蘭新米蝦等調查之新紀錄,陽明山吻鰕虎正向國際期刊申請新種發表。除上述園區內物種,並進行下游包含河口完整溪流段調查以及對各水系溪流生態永續提出經營管理之建議。後續依建議持續監測園區資源,同時寄送成果報告予相關單位參考,共同維護溪流生態。
陽管處劉培東處長表示,陽明山國家公園為臺灣北端重要之國土保育區域,向西連結淡水河生態系,以北串接北海岸海洋與海岸生態系,扮演保存維繫大臺北都會區自然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之核心角色。本研究成果已轉換為科普文章並出版陽明魚蝦蟹解說手冊,期望透過系統性圖文解說內容近距離欣賞陽明山魚蝦蟹之美,引領全民認識北臺灣優美的溪流環境,更期待來訪的遊客與在地居民及國家公園共同守護北臺灣溪流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