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2

台歐離岸風電專家共同呼籲 台灣別錯過成為亞洲離岸風電先驅的機會

 
20190122日,台北—為釐清台灣社會對離岸風電之憂慮,歐洲經貿辦事處、丹麥商務辦事處、德國在台協會及全球風能協會邀請六位來自歐洲及台灣的專家交流國際間的離岸風電發展經驗,並針對近期常見的離岸風電迷思和誤解一一回應,專家學者皆共同呼籲台灣政府應維持穩定的政策架構,也強調初期投資對於建立離岸風電產業的重要性。

所有專家學者們皆認同離岸風電將為台灣帶來大量的貿易與工作機會,國立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江茂雄教授表示:「台灣離岸風電起步較東亞其他國家早,學習曲線較具優勢。且特殊的地震與颱風環境需求,讓在台灣發展的技術也可以應用到環境相似的亞太各國,而要把握這些機會,產學合作及人才發展將是重要關鍵。」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溫麗琪主任也認為:「台灣是一個高度仰賴出口貿易的經濟體,在愈來愈多像是Apple之國際企業要求供應商使用再生能源的情況下,有能力提供製造產業大量清潔能源變得極為重要。」

德國離岸風電基金會教授Martin Skiba也肯定台灣目前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台灣現在所採用的制度條理分明,不但引進離岸風電,也啟動產業發展,更進一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離岸風電發展動能的維持仰賴穩定的法規框架,這是台灣能成功設置與維運離岸風場的關鍵,也對台灣能成為亞太離岸風電樞紐至關重要。」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范建得教授表示:「離岸風電在台灣是一個全新的產業,因此針對產業發展及商業提供適當的誘因,將是建構永續離岸風電產業之強健供應鏈的關鍵。」

全球風能協會同時也呼籲台灣政府重新斟酌針對離岸風電計畫所提出之躉購費率,希望能從他國經驗記取教訓,執行長Ben Backwell補充:「法國曾在具有追溯效力之條件下減少30%的躉購費率,導致透過競價簽約計畫停滯,至今僅完成2MW的裝置容量,所有計畫中之製造及安裝中心皆未落成,預計創造之工作機會也不如預期。台灣目前是亞洲離岸風電發展的先驅,但政策的不穩定性可能會讓整體發展倒退、錯失讓再生能源產業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契機,而這個產業能在其25年的生命週期中不斷製造就業機會。很多歐洲案例也驗證,離岸風電的發展能夠帶動漁港小鎮轉型,為他們帶來出乎意料的經濟發展機會。

丹麥能源、公共事業與氣候部能源顧問Anna Riis Hedegaard進一步解釋丹麥是如何成功締造舉世聞名的風電產業:「穩定的政策架構與針對未來風能發展提出可靠的規劃是丹麥成功故事背後的兩大主因,也讓丹麥成功地運用風能產業創造實際工作機會。風能產業目前共占丹麥私部門就業人口的2.3%,同時占丹麥總出口值的3.7%。」她強調也前述數據並非由於丹麥擁有高的電價,反之,丹麥的電力現貨市場(Spot Power Market)價格是全歐洲國家中是最低的。

許多於民間瘋傳關於離岸風電之謠言與誤解也在問答階段中提及,專家學者們重申政府有企圖心且穩定之政策架構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躉購費率對於最終用戶需負擔之公共設施價格影響微乎其微。

我國政府規畫於2025年設置完成裝置容量5.5GW的離岸風力將吸引約新台幣8,800億之外來投資,並創造多個與台灣供應商簽訂的合約,預估將創造20,000個在地工作機會。